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網上牧師雜誌 – 中文版(繁體), TCh Ed, Issue 46 2023 年 冬季

A ministry of…

Author: Dr. Roger Pascoe, President,
Email: [email protected]

I. 加強講解式講道:傳講書信的信息,第一部分

A. 書信的文學特色

書信通常都有一個很類似的特色…

1. 書信的格式。書信都有一定標準格式,跟古時流行的書信方式無大分別:

a) 信首(問候、作者和收信人的簡介,感恩)。

b) 內文(討論一些特別議題、勸勉、請求、投訴等)。

c) 結尾(問安語等客套說話)。

2. 書信的一些常見特色。像其他書信一樣,新約書信有以下的常見特色。

a) 直接進入內容,直接方式僅次於人與人之間的對話。

b) 是私人性質的。書信是以私人關係(“我 / 我們”和“你”)互相稱呼,寫信人和收件人之間只是在空間上有點阻隔吧了。無論如何,書信沒有法律文件的冷酷和乏味,而是很容易令人有溫馨的情緒,流露出作者的品性、情感、心境、態度、觀感,和意見。

3. 書信的作用和體裁。新約書信並不只是用作傳遞消息之用,而卻好像一篇講章,用作傳揚生命之道。又因為作者要討論一些敏感,及與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問題,書信便提供了一個比口述更好的書寫方式來溝通的平台。

正因為書信不論在體裁,討論內容和討論方式都具有獨特風格,當我們想要參考某方面的資料(例如:“保羅在這問題上是怎麼說的?”)時,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本百科全書來看。Moises Silva曾經說過:“我們要把新約所有書信作一全面的研讀”(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rmeneutics, 120),才可以明白作者的書寫動機和對事情的觀點。

新約書信是用不同的修辭方式出現(這是為著要迎合讀者的情感、思緒,和口味),故此它可以用上很多不同的寫作方法(例如對話、詩歌、寫實 [ 例如加拉太書4章]),每種寫法都有它本身的特性和演繹方式。

4. 書信的歷史背境。跟其他聖經書卷不同的地方,書信都是因應某些需要、情況、困境,某些教會遇上難解的問題(例如:羅馬、哥林多、加拉太教會等都曾遇上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某些人(例如:提多、提摩太、腓利門等)而產生出來的。但新約書信並不只和當代有關,但誠如朗多馬(Tom Long)所說:“新約的書信跟其他大部份書信都是一樣,雖與某些特定事件有關,但對後世仍是在講說話”(Preaching and the Literary Forms of the Bible, 110.)。

要明白書信的意思和應用,至關重要的是我們須要對當時的歷史背境有一深入的認識。找出了書信中所討論的問題徵結所在和解決辦法,經過消化和整理,我們才可向現代讀者解釋和應用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須要小心處理,如何將“過往”的經文過渡到“現在”的聽眾去。我們既須要忠於經文在古代的應用,也要忠於將之應用在今天的環境中。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古時發生的事情,未必可以適應於現代社會(例如:我們應否吃祭過偶像的肉?)。但無論如何,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也是適合討論的。我們只需要注意一下,千萬不要硬將“過往”的直接搬到“現在”去,也不要作出一些不適合的假設,硬生生的應用出來。

雖然如何將“過往”過渡到“現在”是一大難題,但講解書信時,最大的益處就是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不論在教會或個人,應用或職責上,都可以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教導。今天的神學家,釋經學者,和教牧,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決定那些教導是可以適用於現今社會的。

所以,如果這就是書信在文字上的特色,我們如何將其明白過來和講解清楚呢?有甚麼可行的方法讓我們遵從的?

B. 明白和講解書信的一些指引

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預備和講解書信的一些指南 …

1. 文字結構的分析。這類分析在本刊前幾期中已經討論過了(例如:18-23期),但讓我在這裡再次強調數點在分析時要注意的事項。

由於書信的固有特色(某些特殊的困難、問題等),有些人會貿然先去找出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境,然後才去明白內容。但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將經文的意思建基於重整過的歷史和文化的背境上。所以,在把歷史文化背境重整之前,我們應該把經文在文字方面先作一個釋經學上的分析,從而解答到以下的問題:

a) 作者要說甚麼?

b) 他的意思是甚麼?

c) 他的論點和論證是如何演繹出來的?

然後,決定經文的結構和所要論說的。這正好是書信自己的本質 – 就是圍繞著主題作個有系統性的論證,所以,你要找出經文的結構和論證要點,這便好組成你講道內容的結構。這是對經文的寫作方式和體裁作一仔細的分析。

作者在書信中,很有條理的將他的思想,論點、討論和意見舖陳出來。我們只要把握每一段落,甚而整卷書信的思路(即辯證手法),我們便可以明白書信的來龍去脈。講道時便跟著這個思路便可以了。

因此,當我們分析經文的文字結構時,我們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a) 決定整篇書信在文字上的結構 – 即是書信的主要段落。

b) 找出你所a研讀某段經文中(即一個或多個段落)中,作者是要傳遞甚麼中心思想(主題)。

c) 列出作者在這一段經文中,用作支持他論點的主要主張(一個或多個“要點”)。

d) 寫出經文要帶出來的影響(即目的是甚麼?)。

經文中的字面基本意義,到此可說是分析完畢。跟著我們便可以開始深入研究經文的內容,上文下理及每段落的意思(即是思想的脈胳)。到了這時,你才可以對經文的文法及字義作更深入的分析。

你一定要做到只用一個句子,便能把經文的中心思想表達出來,你的講章才可以算是集中一起(即是不致於雜亂無章)。這也可以讓你在整理講章時,集中在如何把中心思想顯示出來(即是將支持作者的論點可以盡情發揮)。

對於很多講員來說,要找出經文的中心思想(主題)和關於這中心思想所提倡的意見( 主張),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可能就是很多講員只講一般性的問題的原因了。但你一定要講一些特殊的課題,因為作者也正是在討論著一些特別的課題。如果經文是說及“神的愛”,你就一定要先決定作者是在說明那一方面神的愛。中心思想要明確 – 因為“愛”包含的意思實在太過泛了。是神給全世界的愛嗎?這就是神的愛所包含的範圍了嗎?是神堅貞的愛嗎?當你找出經文的中心主旨,你才可以依循作者的意思演譯。

你的讀者應該可以找到你所說的重點,原則和應用所引用的經文。你的講章就要依從這個原則連貫起來,這樣你便可以達到“務要傳道”(提後42的目的了。你講道的信息,憑著聖靈,一定可以大有能力的在會眾生命中彰顯出來。

通常,你會用聖經的一段經文(即是含有同一個主題的經文)來講道。如果經文太長,一次不能講完(例如以弗所書1:3-14),你可以將之分成數個段落(例如:某個分題 / 重點),但每次都不要離開全篇的主題。

要明白書信,如果能懂一些聖經希臘原文便更有幫助,因為希臘原文可以是最有效的將經文的結構和作者要討論的不同事情(要點)和全文的中心思想勾劃出來。如果你不懂希臘文,可以借助一本從希臘文直譯過來的聖經翻譯(英文的翻譯本有ESV, NASB, NKJV, CSB)。

2. 搜集歷史資料。在分析完經文的文字結構後,我們便可以搜集你要講述的經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這可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經文的內容 - 例如誰是收信人,寫信目的,有甚麼與文化及風俗習慣有關的資料等。

歷史的認識,對釋經及應用是很重要的,這對書信來說尤其重要。在預備書信的講章時,我們一定要找出,作者要討論甚麼事情,和事情發生的起因,我們才可解答以下的問題。

a) 作者為甚麼這樣說?

b) 為甚麼他有這樣的回應?

c) 作者是要為著某些問題而寫這信?如果是的話,這問題是甚麼?

d) 這段經文中的文化背景是甚麼?在這經文有那些字眼是與文化有關的(例如:信首格式可能便屬這一類)?

e) 書寫的背後歷史因素(問題、需要、情景),而致引起作者要寫這封信的動機?

我不是提議將所找到的歷史資料如數家珍的全部講出來,你只要將其中與你要解釋的神學真理、教訓、和應用有關的講出來就可以了。誠如Scott Hafemann指出:“講道是宣講經文中的神學真理,和教訓,而不是要上一個有關新約時代的背景、政治環境、當時的語言,或社會問題和風俗習慣的課”(”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Preaching” 一書中365頁的Preaching in the Epistles)。

要找出書信的背後動機(甚或書信所要回答的問題),有時候真的不容易,因為我們常常要透過推理才能得出結論。例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並沒有直接的寫出他要回覆哥林多教會的甚麼問題。因此,有時候我們便要從字裡行間,試行重整當時的情境。這樣做的弊病是很容易流於主觀,或只是推測而矣,故此Moises Silva提議將所有我們(或其他學者)的理論都作一個試驗,這樣我們便可以找到經文的“終極”意義,而不是由推理得到的結論(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rmeneutics, 126-128)。

II. 強化聖經中的領導才能
哥林多後書:“軟弱中的力量”

在上期,我們對哥林多後書2:14 -7:16作了最後一次的討論,就是保羅在講論牧者領導才能時的題外話。在文中,我們已探討過以下的問題:

1. 對牧會的信心(林後2:14-3:6)

2. 牧會權柄本質,第一、二部份(林後4:1-16)

3. 牧會的動機,第一、二、三部份(林後4:16-5:17)

4. 和好的職事,第一、二、三、四、五部份(林後5:18-7:16)

在離開討論哥林多後書2:14-7:16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分析哥林多後書時的體會,你便可以從中了解我在教授釋經課前,我是如何預備教學資料的。你在每週預備講章時,不會有充足時間作出這類釋經研究的,但你可以借助釋經書。

A. 時間

在哥林多前書,保羅處理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宗是有人犯了亂倫的罪。在得悉教會已對那犯罪的人採取了懲治的行動後,保羅便如釋重負,在林後1-7章中他更表示了欣慰。但在同一經文中,保羅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反對聲浪。這第二波的反對聲音在第10-13章中越發明顯。保羅在此極力駁斥這班人是“假先知”。“假先知”一詞是保羅在得知那犯罪的人遭懲治後才使用的。對於這個遭到懲治的人和教會中越來越多反對聲音是否有關聯,我們就不得而知。

某種情況下,有些自稱是使徒的假教師混進了哥林多教會,專門從事誹謗保羅。為此,保羅的信便是要駁斥這些人的指控,並暴露他們的虛假面具。為著保護哥林多教會,免被這群假教師的錯謬道理所蒙騙,保羅便特為自己的人格、和使徒身份自辯。

同時,保羅亦須向哥林多人作一交代,解釋他改變行程的原因(1:15ff.; cf. 林前16:5ff),並敦促他們要辦妥為賙濟耶路撒冷貧困信徒的捐款事宜,以預備他第三次的到訪(13:1ff.)。他們這次籌募,是早已開始的了,但卻是遲遲未完成。

打發了提多從以弗所到哥林多,並傳遞了前一封信(即哥林多前書),保羅便安排與提多在回程往特羅亞時會面。但到達特羅亞後,不見提多,他便決定往馬其頓去,結果就是在那裡,可能是在腓立比或尼亞波利,便遇上了提多(2:12f.;7:5ff.)。

提多給保羅帶來了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就是哥林多人很積極的回應保羅信上所寫的,果斷採取行動,正視他指出的問題,並加以糾正。這給保羅極大的喜樂(7:5)。但壞消息卻是在哥林多教會中,仍然存在著好些,很明顯是被那些假使徒挑撥的不良份子。這裡是他們對保羅的一些指控:

a) 他們指摘保羅心口不一(因為他沒有實現他說了的行程、而做了其他事情)。保羅回答說,他改變行程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拿不定主意或說話不可靠譜,而是他不想帶著一個嚴厲的心情來見他們(2:1)。

b) 他們指控保羅心高氣傲,其貌不揚,言語乏味,不誠實,不夠資格作基督的使徒。

c) 他們懷疑保羅的使徒身份,因為他來哥林多時,沒有薦信(3:1)。保羅為了這諸多關於他使徒身份的指控,特別提醒他們他一直是以一個福音使者來忍受諸般的非難(4至6章)。

d) 他們暗示保羅可能要為收集款項,賙濟耶路撒冷貧窮信徒的工作,遲遲不能完成的緩慢進度負責(參閱八至九章)。

e) 他們指稱保羅在遠處未見面時,他那些令人折服的信顯示他是一個堅毅勇敢的人。但見面時,卻顯得非常軟弱(10:10;11:6)。

f) 他們宣稱保羅傳福音既不收酬金,便不值得花時間去聽他(11:7ff)。他們甚而影射因他不取工價,可能他不是愛著他們(11:11; 12:15)。

這些使人分門結黨的假使徒,他們的真正面目一定要被揭露出來 - 他們是偷著進來的,他們一點都不是真使徒。故此,保羅對這些指控都是基於真使徒和假使徒之間的不同點而加以剖析。其中之一就是真使徒是長久的受苦和克己。他的軟弱沒有讓他有半點機會炫耀自己,但卻全是彰顯神的大神和恩典(11:21-12:12)。他告訴他們在那快要實行的第三次旅程,如有必要的話,他是不會猶疑行使他的使徒權柄(13:1ff)。但他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們會毫無條件的歸向他。

B. 文字結構及一致性

哥林多後書內容好像都是圍繞著保羅的行程。他原本去希臘的第二次行程,是大概會兩次到訪哥林多教會,先由以弗所渡海到他們那裡,逗留片刻,然後北上馬其頓,回程時再到他們那裡,和他們相聚一些時日,收集給耶路撒貧窮信徒的捐款後,才回到耶路撒冷。但最終他改變了行程 – 先從以弗所北上馬其頓,跟著南行到哥林多(林前16:5ff,林後1:16),最後便到耶路撒冷。這樣,他便可以和他們相聚一段稍長的時間,而不是兩個短時期。

這個“行程”的細節便連貫了本書信上文下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

1. 過去:計劃的改變(1-7章)。保羅表白自己的良心(1:12ff),並解釋了為甚麼他改變了行程(1:15-2:4)。他是從以弗所到了特羅亞,以為在那裡可以遇到提多。結果沒有遇上,他便繼續去了馬其頓(2:12f.)。到此,經文有一段很長的文字(2:14-7:4),這些文字雖是全書信的一部份,但卻與寫作目的無關。到了7:5,書信才繼續下去,在此保羅描述了他如何在馬其頓遇見提多,和他帶來的大喜信息,是有關哥林多教會對他的信(即哥林多前書)的積極回應。

2. 現在:差派提多完成籌募的事情(8-9章)。第八和第九章是描述為耶路撒冷窮苦信徒收集捐款的事。這不是題外的說話,但卻迎合本書信的主題 – 保羅的行程可能有改變,但他訪問哥林多教會的目的卻是始終如一。他希望在到達前,為耶路撒冷信徒的捐款已經F。為此,他差遣了提多和兩位弟兄比他先行(並帶同此封信,即哥林多後書)去統理這事。

3. 未來:確定並快將實現的保羅第三次到訪(10-13章)。第十至十三章是揭露及譴責那些偷進哥林多教會及詆譭保羅聲譽及權威的“假使徒”。保羅警告,在他第三次到訪時,他必定會處理那些繼續在教會滋事的人。

這個大綱,可以給大家將書信每段不同的主題及和語氣一個結構上的分析,並把上文下理作一個概覽。Zahn說:“讀者是被引導著,跟隨保羅的行踪,由以弗所,經過特羅亞而到達馬其頓(1-7章);跟著和他在馬其頓教會停留了一段時間(8-9章);最後便被引導到如何利用保羅將要訪問哥林多教會時的角度來了解教會所遇見的問題。′(T. Zah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Vol. 1, 312, 引用在Philip E. Hughes的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xxii中)。

4. 和哥林多前書的關係(“憂傷的信”)。我們不難想像為甚麼保羅稱哥林多前書是一封“心裡難過痛苦、多多地流淚” (林後2:4的信。所以我們覺得那封憂傷的信就是指哥林多前書來說的;那麼,哥林多後書便理應可以哥林多前書的內容來了解。那些說哥林多前書不是那封“憂傷的信”的人,可說是忽略了使徒在寫給他所建立的教會時的信時的焦慮和悲痛情感。這可以從他信中尖銳筆鋒看到出來,他譴責教會的分裂而非合作的團隊精神;在靈命方面,保羅痛心教會偏於屬世而不思屬靈的事;保羅也極力教訓他們要審理在他們中間所犯的罪行;責備他們竟有互相控訴的事情;主餐時,常有醉酒荒宴的事件;崇拜時不守規矩,誤用屬靈的恩賜,並糾正他們對主復活的真理的錯誤。

這樣的一封信,如果不是出於焦慮和傷痛的心,並且滿有淚水的,真不知是如何寫出來的了。

5. 主題的連貫性:“軟弱中的力量”。使徒就是用了這個標題,辯明他備受哥林多教會中反對人仕的諸多非難的使徒權柄的權威性。他肉體軟弱,但神卻用得著他,並加給他力量。故此,他的工作力量明顯地是從神那裡來的。為此,信中多次提到保羅的受苦、危險、和勞苦,就是要顯明保羅在傳道時所忍受的,亦同時顯出神的大能。奇妙的是,人的軟弱和神的大能竟可以在此相提並論。保羅在哥林多受到的攻擊,都是集中在他肉身上的軟弱,卻從不提及他工作的果效。這主題一直貫穿著整篇書信(例:1:5f; 1:8f; 2:12f; 3:5f; 4:7f; 4:16-18; 5:1f; 6:4f; 7:5f; 11:23f; 12:5-10; 13:4)。

6. 最後四章的可靠性。在最後四章,使徒的語氣突然改變了,這引起了很多人懷疑這四章應該是屬於另一封信的。但我覺得我們無須多疑,因為這四章跟本封書信的結構如出一轍。況且,它和整篇的主題非常吻合,那就是神的力量是透過我們的軟弱而成就出來。

除了最後四章和全篇書信的連貫性互相一致之外,其他本書信前後的連貫性也是很容易看到出來。例如,比較以下的經文,你便可以得出結論:1:13 和 10:11; 1:17 和10:2; 2:1 和 12:14, 21, 13:1f.; 2:17 和 12:19; 3:2 和12:11; 6:13 和11:2, 12:14; 8:6, 18, 22 和12:17f.).

C. 全篇書信的結構

第一段落:簡介(1:1-14)。隨著問安語(1:1-2),保羅有一段很長的感恩(1:3-11)。保羅多次的受苦和艱難,對他來說,不過是分享“基督的苦楚”(1:5),並且從中經歷到從基督而來的“安慰”(1:5)。這些經歷,雖然是突發和痛苦的,但卻教導了他要緊緊靠著那“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1:3)。這個寶貴經歷使他從今可以“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1:4。工作是建基於受苦(那是基督的苦和從信徒而來的苦),和一直由從神而來的安慰扶持著。受苦和得安慰是分不開的。

這段感恩說話似乎是說他在建立一個根基,在這根基上,作為一個使徒,他受的苦和得到的安慰都是為著哥林多教會(1:6),並使他們得著確切的盼望,因為“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1:7。就算飽受死亡威脅,卻是“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人復活的神”(1:8-10。他從死裡得救,固然是藉著神的拯救,也是藉著哥林多信徒的禱告,結果就是許多人向神感恩,“就是為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1:11)。

第二段落:保羅的表白(1:12-7:16)。這裡,保羅轉到行程的話題,他表白改變行程計劃,絕不是因世俗或忽是忽非的原因(1:12-14 )。反對保羅的人,聲稱他的改變行程便顯示他不是一個可靠的人。但再重新細心思想之後(1:15-22),保羅解釋他改變的原因是因為他深深愛著他們,不想他們過份傷痛,好像上一次到訪時,當他嚴厲的責備那個犯了亂倫罪的人所引起的傷痛一樣(1:23-24)。跟著是一段勉勵的說話,他們饒恕並愛那位因犯罪而受責的人(2:5-11,並比較林前5章)。保羅為著此人亦曾寫給他們一封“心裡難過痛苦”(2:4的信

就這樣,筆鋒一轉便轉到引起他寫本信的原因 – 就是他遇見了提多(2;12-13 和7:5-16)-- 這個敍述,是因保羅用了很長篇幅講論他工作的性質和宗旨(2:14-5:15),並呼籲信徒和好(5:16-7:4)而遭到打斷的。

a) 工作的意義和目的(2:14-5:15. 這是保羅對反對他的人的第一次表白,他表示自己對他的工作有足夠資格和勝任有餘。

第一,他是蒙神呼召事奉神(2:14-16a)。神誇勝的帶領,使他能在各處所遇見人中,散發出香氣 - 在滅亡的人中“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而在得救的人中,“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2:16)。

第二,他傳道的力量是來自神(2:16b-3:6)。他能作好神的工作不是憑自己的力量,否則他便和那些假使徒一樣,都是為著自己“為利混亂神的道”;但他卻是在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2:17)。所以,他不須要舉薦自己(3:1-3),他的信心不是出於自己,乃是出於神,“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3:4-6

保羅跟著便比較新約及舊約的職事(3:7-18)。新約的職事給他勇氣,“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而是在“神面前”把真理表明出來,“基督榮耀福音的光”(4:2, 4)。他是藉著神的能力傳揚基督(4:5),神吩咐要“光從黑暗裡照出來”,同時,“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顥在耶穌基督的面上”(4:6。福音的寶貝(即是基督)是放在瓦器裡(即是:保羅肉體上的軟弱,4:8-11),其中所顯現的能力不是保羅的,而是來自神的(4:7)。

但這個軟弱的肉體瓦器不是常常毀壞和死亡的(4:10-12)。肉體的軟弱只是今世和可見到的,但有一天這些都會被永恆和見不到的取代(4:16-18)。當“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就“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屋”(5:1-4

神將我們改變過來,是藉著聖靈作憑據(5:5),這樣,我們便得著“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5:6-8的勇氣。有著這個永恆的盼望,保羅立了志向,為要討主喜悅(5:9),他努力勸別人留心審判是在“基督台前”和務要敬畏神,因為“主是可畏的5:10-11)。雖然,他傳福音不是要取悅那些舉薦他們的人(5:12; cf. 3:1-3),但他傳道也不是漫不經心的,而是受著基督的愛所激勵(5:14)。

b) 和好的懇求(5:16-7:4. 作為基督的使者,保羅是在傳講一個使人和好的信息,因為基督為我們的罪犧牲了(5:16-21)。他勸他們“不可徒受他的恩典”(6:1,且要積極回應他艱辛的職分(6:1-10)。他敦促他們敝開心門,接納主和他作為主使者的職分(6:11-13),承認如要與神有正常的關係,便要專心一致(6:14-7:1)。最後,保羅說他對他們有極大的信心(7:2-4)。

保羅繼續複述他如何在馬其頓,因再次遇見了提多而得到的安慰,並由他的回報,知道哥林多教會對他先前的信所作的正面回應而大大喜樂(7:5-16)。哥林多人經過保羅早些時候的訓誡後,決心悔過,憂傷自己的過犯(7:10),保羅很是高興,也放下心中的焦慮。

第三段落:為耶路撒冷貧苦聖徒的捐款(8:1-9:15). 對哥林多人悔改,並且“向我的熱心”(7:7,保羅表示大大的釋懷和欣慰,他便開始進到另一個重要的話題,他須要跟他們講明清楚,這就是為耶路撒冷貧苦信徒的捐項。很踫巧地,他遇見提多的馬其頓教會,是一個在患難中仍然樂於捐獻的好榜樣(8:7-9)。保羅勸哥林多人效法他們的榜樣,這便可顯出基督犧牲的恩典(8:7-9)。真的,完成收集捐獻的事對他們大有益處,這工作已持續一年之久,現在也應來個了結(8:10-11)。這是一個良機,讓他們從“富餘”中供應耶路撒冷教會在現時所缺乏的;可能在將來,這情形會逆轉過來也說不定(8:12-15)。為了能在保羅到達之前辦好這個捐項事宜,保羅特意差遣提多和另外兩位弟兄先到哥林多(8:16-24),保羅敦促他們和提多合作(8:24),好叫保羅到達的時候,捐款便已預備妥當,好使保羅不會覺著為難(9:1-5)。最後,他教導他們信徒捐輸的操練(9:6-15),我們捐輸應該是慷慨和甘心樂意的(9:6-7),因為“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9:8,而且“必多多加給你們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9:10。因此,不只他們凡事富足,神也會得到榮耀和感謝(9:11-15)。

第四段落:保羅對不斷而來的攻擊的回應(10:1-13:4). 這可能是指2:17及4:2所提及的人,保羅現在直接回應那些攻擊他的說話(10:1-18)。他沒有否認自己是在“血氣中”行事,但絕“不憑著血氣爭戰”(10:2-3。而他爭戰的兵器“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10:4

他也否認那些虛假傳言,說他信中所說的很沉重,但卻缺乏個人的權柄。論到權柄,無人擁有的可以和他相比。到再次見面時,保羅便會將他的權柄行使出來給他們看(10:7-11)。有些人專以自己的權柄為誇口,但保羅卻不然,他“不願意分外誇口,只要照神所量給我們的界限搆到你們那裡”(10:13-15,這裡所說的界限當然是包括哥林多教會了。保羅的權柄,是基於“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因為蒙悅納的,不是自己稱許的,乃是主所稱許的”(10:17-18)。

到了這時,保羅反守為攻,無情地揭露那些竊取教會權柄的假使徒的惡行(11:1-15)。他為著哥林多人不安,害怕他們會被那些“另傳一個耶穌另受一個靈另得一個福音”(11:1-4)的人所蒙騙。他一點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11:5);他獨立傳道,不是因為不願意接受他們的金錢支助(11:7-9)的緣故。他最好的表態就是和攻擊他的假使徒劃清界線(11:12-15)。

跟著,保羅為著回覆愚昧人的愚妄話,他便稍微說了一點誇口的說話(11:16-21)。其他人既可以誇口,他當然也可以(11:21)。他是希伯來人的後裔(11:22),他為基督多受勞苦和牢獄之災(11:23-28),他誇口那些其他人認為軟弱的(11:29-12:10),例如他從大馬士革逃出來(11:32-33),他肉體中叫他謙卑的一根刺(12:1-9a)。在軟弱中所顯出來的剛強,看似矛盾,但卻被保羅看重成“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12:9b-10)。他為著自己的誇口而致歉 - 他們應是站在他一邊的,而不是強逼他這樣誇口(12:11),因為他在他們中間時,他們已看過他作為使徒的憑據。如果他們覺著他不及其他眾教會,那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傳道,沒有接受他們經濟支助。為此,他請求他們寛恕。

第五段落:他的第三次到訪(12:14-13:6)。當他第三次到訪時,他仍不會依靠他們的供應,更不會貪取他們的便宜(12:14-18)。他希望他們能夠長大建立起來(12:19)。但他憂慮他們不會像他所期望的,而他們也不會看到他是他們所期待的(12:20-21)。故此,他提醒他們,他這次到訪,會採取嚴厲措施,因為他們好像想從他身上找到“基督在我裡面說話的憑據”(13:1-4)。

第六段落:結語(13:5-14)。為要喚醒他們注意自己的屬靈境況,他吩咐他們省察自己是否真的基督徒(13:5-6)。他的懇求就是他們不要犯罪,這樣他們便可以凡事無愧於心(13:7),他情願他們是剛強,而他是軟弱的(13:9)。他寫信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們作出積極回應,剛強壯膽。當他第三次來時,他便不須要嚴厲的對待他們(13:10)。

E. 經文大綱

I. 開首語

A. 問安(1:1-2)

B. 感恩(1:3-11)

II. 保羅的自白(1:12-7:16)

A. 行程的改變(1:12-2:13)

B. 他的使徒職份(2:14-5:15)

1. 他勝任他的職事(2:14-3:6a)

2. 他的福音事工與摩西律法事工的比較(3:6b-18)

3. 他和反對者的比較(4:1-12)

4. 他的動機(4:13-5:15)

C. 和好的請求(5:16-7:4)

D. 期待已久先前寄出的信的回音(7:5-16)

III. 收集給耶路撒冷貧苦信徒的捐款(8:1-9:15)

IV. 保羅對反對的人的駁斥(10:1-13:14)

A. 對批評聲音的回應(10:1-11)

B. 揭露假“使徒”(11:1-15)

C. 保羅“愚拙”的言詞(11:16-12:13)

V. 保羅的第三次到訪(12:14-13:5)

VI. 結語(13:5-14)

這是一個很簡短的結構大綱。為我自己的緣故,我已加插了很多分段,但這已足夠你了解整個過程如何作出來的了。

III. 講道大綱

題目:學習主耶穌 – 承認耶穌的位格(太16:13-23)

主旨:耶穌是誰?

主題:當我們認識耶穌時,我們一定要承認他是誰和他做了甚麼。

第一點:耶穌問門徒他是誰(16:13-20)

1. “人說我人子是誰?”(13-14)

2. “你們說我是誰?”(15-20)

a) 彼得對耶穌的重大了解(16)

b) 耶穌對教會的啟示(17-20)

第二點:耶穌預言他的受苦(16:21-23)

1. 彼得責難耶穌(22)

2. 耶穌斥責彼得(23)

Related Topics: Pastors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