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網上牧師雜誌 – 中文版(繁體), TCh Ed, Issue 44 2022 年 夏季

A ministry of…

作者: Roger Pascoe,博士,主席,
郵箱: [email protected]

I. 加強講解式講道:傳講新約福音,第三部分,比喻

比喻並非是福音獨有的。比如拿單,用了一個比喻警示大衛關於他的罪(撒下12:1-10)。以賽亞用了一個比喻控告以色列家(賽5:1-7.其中1-6節為比喻,7節為應用)。 然而,為了本文的目的,我將把比喻作為“福音”的一個下屬類型來處理。

1..比喻的定義和結構。比喻是一種短篇故事,裡面的日常經歷和人物代表了某些道德或屬靈的真理。耶穌經常用比喻來說明問題。通常,比喻以描述某一特定情況下的事件或人物開始,以直接應用或解釋故事結束,使聽者認識到故事與他們的生活有關。這就是為什麼你經常會看到對耶穌比喻的強烈負面反應,因為這些比喻觸到了聽眾的良心。

2.比喻的文學形式。簡單來說,比喻是修辭的一種形式。讓我做以下的區分…

(1) “真正的”比喻。我所說的“真正的”比喻是指那些符合我上面所給出的結構和定義的比喻。“真正的”比喻的例子:(1)好撒瑪利亞人(路1:25-37);(2)失羊、失錢和浪子(路15:1-32);(3)大宴席(路14:15-24);(4)在葡萄園做工(太2:1-16);(5)財主和拉撒路(路16:19-31);(6)十個童女(太25:1-13).

(2)明喻。一些比喻採用擴展的明喻的形式,其中主體與被比較的事物是有區別的,通過使用“像”或者“如同”這樣的比較使其明確——“天國就像…”(太13:44-46).比喻中明喻的例子有:(1)面酵(太13:33);(2)撒種(太13:1-23);芥菜種(太13:31-32)。

(3) 隱喻。有些比喻採用擴展的隱喻。與明喻不同的是, 隱喻的主體與被比較物之間的比較是隱含的、分不開的。例如“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太5:13-14)。雖然可以說這些陳述只是隱喻(這也是真的),但從他們所處的上下文來說,我認為有些隱喻從結構和目的來說有比喻的特點。

3..比喻的目的。雖然比喻的形式和內容簡單明瞭,但是關於它們的意義有很多爭論。確實,有些比喻難以理解,比如不義管家的比喻(路16:1-13)。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會問:“耶穌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難道他真的要我們不誠實嗎?或者這個故事不僅僅是表面所看到的?”。就連門徒們也會疑問耶穌一些比喻的意義(可4:10;‘路8:9’)。

不幸的是,耶穌對比喻意義的解釋本身就是一個難以理解的陳述:“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可4:11-12;引用賽6:9-10.雖然這句話並不一定意味著這是耶穌所有比喻的目的,但是它確實解釋了為什麼耶穌用一些比喻來講解天國的神聖奧秘,這些神聖的奧秘對於那些有神的生命的人是敞開的,向頑固抵擋真理的人是隱藏的。

或許耶穌的解釋最好從經文的背景來理解。他的事工有兩方面完全相反的效果。正如使徒保羅說的,對有些人來說,耶穌在比喻中傳遞的資訊是“活的香氣叫人活”,但是對另外一些人就是“死的香氣叫人死”(哥後2:14-16).或者,像使徒彼得說的,對於“你們相信的人”,耶穌是“匠人所棄的石頭已變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但是對其他人,他是“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彼前2:7-8。換句話說,耶穌的比喻迫使人選擇立場。你不是支持他就是反對他。這顯然是很多比喻的效果—它們將人區分開來,並顯明人的心跡。就像Moises Silva所說的,“比喻…對那些選擇反對主的人來說,成為審判的工具。因此,‘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可4:25)” (Silva,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rmeneutics, 111)。

因此,比喻是為了區分那些聽過耶穌的人—一方面,向拒絕他的人,隱藏了真理,另一方面,向那些對他的話積極回應的人,顯明了真理。對於那些積極回應他的話的人,耶穌的比較彰顯了神,他的真理和他對自己百姓的心意。對於那些拒接耶穌和他的話的人,比喻被耶穌用作審判以及向他們隱藏真理的工具(比如太 13:10-15; 可 4:11-12; 路 8:9-10)。就像Henry Virkler說的,“同樣的比喻使忠誠的信徒明白真理,但對那些硬著心反對真理的人卻毫無意義” (Virkler, Hermeneutics, 165)。哥前2章也教導了同樣的道理,重生的人明白屬靈的真理,而未重生的人不能明白真理。不同的是,一個有屬靈的看見,而另一個是屬靈瞎眼的。因此,比喻有兩個目的或者焦點—一個對相信的人,第二個是對不相信的人。

比喻的目的是兩方面的:(1)教導聽者關於屬靈的真理,比如禱告、奉獻等(如可13:10-12;可4:11),和(2)就不當、罪惡或虛偽的生活向他們提出質疑(如路7:36-50)。一般來說,比喻的目的是向聽的人顯明他們的內心和品性—他們是誰/怎樣的人。

4. 比喻的本質。比喻是普通人能夠輕易理解的、能從中找到認同並能從中學習的、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簡單有趣的故事。可能正是因為比喻的這些特點,耶穌在他的教導中大量使用比喻。

因此,比喻揭示、澄清、強調屬靈的真理並將其應用于心靈、良心。比喻的性質使它們能夠在人們的腦海和良心上留下深刻的印象,遠比僅僅陳述觀點更有影響、更有效、更持久—比如不懈的寡婦和不義的官(路18:1-8),或者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路18:9-14)。

因此,比喻的本質是真實的簡短故事,將相似的情況、人和事件與另外一個情況、人或事件比較,從而解釋、闡明和教導一個不熟悉或者不被知道但卻很重要的屬靈真理。本質上說,比喻是間接的,需要聽者做出回應。

5.理解和解釋比喻。比喻就是資訊。講比喻是為了抓住或引起聽眾注意,讓他們簡單瞭解自己的行為或者讓他們對耶穌的事工做出某種回應。正是這個特點,使得解釋比喻很困難,因為就像解釋一個玩笑—如果你必須解釋它,它就不再有趣和直觀。就像笑話的直接感染力一樣,比喻的聽眾也會立即與他們所明白的點產生共鳴。

由於我們與比喻的時間、文化和語言相距甚遠,我們可能無法立即明白這一點,因此它們對我們的作用與對原聽者的作用不同。然而通過對比喻進行解釋,我們有可能明白當時聽眾所理解的。

.一般來說,對故事解釋和應用會出現在故事結尾,與故事本身區分開來。比如路7:40-42,三個主要人物是:債主和兩個欠債的。聽眾立即會明白:(1)神就像這個債主;(2)妓女和西門就像兩個欠債的。這個比喻是一個審判,呼籲西門悔改。這個比喻的力量在於西門不可能錯過要點。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到的人物本身並不構成比喻。他們只是為了把聽者吸引到故事中,使聽者能從中找到認同。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有意識的回應。在這個例子中,是對西門和他朋友的審判,對這個女人的接納和饒恕。

請記住,在某種程度上,耶穌的所有比喻都是耶穌選擇用來宣講天國的方式。因此,我們必須非常熟悉耶穌事工中天國的意義。

6.研究和解釋比喻的準則。當這些比喻第一次被說出來的時候,很少需要解釋,因為它們的意思對聽眾來說是直觀的。但由於我們當時不在現場,而且它們只有書面形式,我們缺乏對原始聽眾所擁有的一些相關點的直接理解。然而,通過解經過程,我們可以高度準確地發現它們的點。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那個點應用到我們的背景下(如馬太——18:10-14;20:1-16)。你可以通過在講道中插入(從上下文和釋經上來說)適合的與當代相關的點,從而做到這一點。

雖然在上下文背景下研究比喻,所有正常的傳統的工具、程式和原則都必須應用上,以便於能夠推斷理解作者的意圖,但是比喻的體裁本身非常流暢、多樣,並包含多個層次的意義,給講道留下了很大的靈活性。我們應該記住,我們今天的聽眾喜愛比喻故事,並像最初的聽眾一樣認為它們很迷人一樣。這凸顯了故事的力量。

黃金法則(就像所有準備講道的解經研究一樣)是不要讓比喻表達它們所沒有的意思。這是解釋比喻的常見錯誤—即,試圖使比喻的每一個細節都有一個相對的意義(也就是寓意化你的解釋)。寓意化作為一種​​解釋方法,其問題在於它太過主觀。十個不同的人可以為每個細節想出十個不同的含義。理解和傳講比喻的一般規則是,正如我的一位牧師朋友曾經說過的,我們不應該試圖“讓比喻四肢著地行走”——即不要試圖為每一個小細節賦予意義,除非比喻本身顯明。

此外,寓意化試圖為每一個小細節賦予意義,往往會錯過比喻的整體要點。一些學者為了反駁寓意化的解釋方法,聲稱每個比喻只有一個要點,細節只是敘事的裝飾。但這無疑過於簡單化了。比如浪子的比喻中,兒子、父親、哥哥不都代表不同的人嗎?比喻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多個點,就像它們可以有多種目的、形式和應用一樣。然而,雖然一個比喻可能涉及到多個點,但每個比喻(就像任何其他聖經段落一樣)只有一個神學要點或它所傳達的原則。

7. 一種平衡的解釋比喻的方法(改編自 Craig Blomberg,引自 Duval 和 Hays,260f)。

(a)為每個主角找到要點。所有其他的細節只是增強了故事情節。例如,在浪子的比喻中(路15:11-32),浪子清楚地代表了悔改和相信神的罪人。父親代表神願意施憐憫和寬恕。哥哥代表宗教人士——也就是耶穌這個比喻所指向的物件,法利賽人和文士(路15:2), 認為只有他們才配得神的恩典。

再比如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路10:29-37)。被強盜毆打的人代表有需要的鄰舍(這是耶穌所講的主題,路10:29)。祭司和利未人代表宗教領袖,你希望他們無條件地愛他們的“鄰居”,但他們可能不會真正這樣做。撒瑪利亞人代表那些你不會期望他們來愛具有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鄰居”,但實際上可能以實際和公開的方式這樣做的人。

(b)確定最初聽眾所理解的要點。不要將比喻從上下文發生的事中孤立出來去閱讀或解釋。仔細查看它們的文學背景。耶穌的比喻總是說明在前面的問題或情況中發生了什麼。

在試圖確定比喻的要點時,問自己一些問題會很有幫助,例如:(1)這個比喻要求或產生什麼樣的反應? (2) 敘述中是否有驚喜、轉折、震撼? (3) 這個比喻直接或間接地教導我們關於神國的什麼?或者如何教導? (4) 基督論和神學的重點和教導是什麼? (5) 它是什麼類型的比喻——真正的比喻、明喻還是隱喻? (6) 比喻有哪些不同的場景和動作? (7) 聽眾是誰? (8) 誰是主要人物,他們代表誰? (9) 神學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8.解釋比喻的一些進一步提示

(1)一遍又一遍地聽這個比喻。找到耶穌的聽眾可能會聯想到的點。試著確定最初的聽眾會如何理解這個故事——他們會聽到什麼以及他們會如何解釋和應用它。有時,含義在比喻被明確說明了;有時,出現在應用中(參考 太 5:13; 18:21, 35; 29:1-16; 22:14; 25:13; Lk. 12:15-21; 15:7, 10; 18:1, 9; 19:11)。

(2)仔細查看上下文。就像所有可靠的解經方法一樣,從作者選擇呈現素材的角度,仔細查看每個比喻的上下文。比如,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太20:1-16),緊跟在富有的少年人的故事之後(太19:16-22)。在指出財富可能是進入天國的一大障礙之後,彼得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太19:27。 耶穌向彼得保證他們會得到應有的獎賞(太19:28-30),但是緊接在這個保證之後是這個“家主清早出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的比喻(太20:1).在這個比喻中,耶穌責備彼得的自義“看看我們為你做了多少,耶穌,我們為你放棄了多少…”。彼得說話就像葡萄園裡的工人,他們認為自己比那些工作時間不長的人配得更多的工錢,而不是出於對基督的愛,滿足於服事基督。這就是作者所選擇呈現這個比喻的角度。

首先,看歷史和文化的背景—它特殊的設定。比如,耶穌講了浪子的比喻,專門責備那些發怨言的文士和法利賽人,“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接著,耶穌講述了一個比喻,其中法利賽人和文士被描繪成“當一個罪人‘被找到’時,他們會抱怨而不是歡喜……欣賞的重點是大兒子的角色,他唯一的弟兄,不是一百個中的一個也不是十個中的一個,迷失了。這個大兒子代表抱怨的法利賽人,他們似乎無法分享天堂裡神和天使的喜悅” (Moises Silva, 112-113)。

瞭解文化背景要求我們研究一世紀的習俗,以便我們瞭解經文中所說和所做的影響。例如,當浪子要求他的父親將他的那部分遺產分給他時,他要求的是通常在父親去世之前不會發生的事情。這樣做,說明了他希望他的父親死去。明白這一點,使父親接納這個兒子回來的愛和恩典更加顯著。

II.加強聖經化領導
“和好的職分,第四部分(繼續):呼籲神的百姓與神的執事和好”(哥後6:11-7:16)

我們在本期的牧師網路雜誌中再次繼續這段經文。上次,我們介紹了 哥後 6:11-18這段經文的前兩節:

1.一個牧者愛的呼籲(6:11-13)

2.一個牧者警告的呼籲(6:14-18)

現在我們繼續第三部分…

3.. 牧者呼籲的應用(7:1-4).“因此…”(從剛才所說的得出結論,),基於舊約的應許(6:16-18),(注意這個應許是有條件的)如果他們將自己與惡(外邦人的宗教行為,尤其指偶像敬拜)分別出來,神要做他們的父,恢復他的百姓與他應有的關係,然後保羅勸告:“親愛的弟兄,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7:1

對保羅而言,神的百姓最重要的聖潔原則是,我們“和不信的不要同負一軛”(6:14,而在神百姓中實踐這樣的聖潔就是要“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的一切污穢”(7:1。原則是“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哥前6:9-10)。神的百姓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借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哥前6:11

這個原則必須在他們的行為中明顯表現出來,對他們才會是真實的。換句話說,地位上成聖必須在行為的成聖中表現出來。我們已經被神分別為聖—這是地位上的成聖(例如徒 26:18; 來 10:14; 13:12; 1 彼 1:2; 弗 5:26; 約 17:17)——我們也必須潔淨自己—這是逐漸的、行為上的成聖(哥前1:18;彼前3:15),以至於我們與基督的聯合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明顯和真實。已經從罪中得自由(羅6:11-18)並且能夠不再犯罪(1約3:9),神在我們裡面做工(帖前5:23;多2:14)以至於我們越來越像基督(哥後3:18;羅8:29;來13:20-21;1約2:6;3:7)。特別是聖靈,在我們成聖的過程中活躍作用(帖前4:3;帖後2:13;加5:16-18,22-23)。

被動成聖和主動成聖這兩個概念在這裡沒有衝突。成聖是神在我們裡面的工作,我們被潔淨,被分別出來、被稱為聖徒和聖潔的(哥前1:2;哥後1;1),神在基督裡使我們成為聖潔(羅1:30;帖後2:13),並且我們也潔淨自己,努力不犯罪(哥前6;18;哥後7:1;1約3:6:19),尋求去實踐神對我們所說的真理(哥前7:34;帖前4:3-8;羅6:19),渴慕更像基督(羅8:13;來12:1;腓2:12;3:13-14;彼後1:5ff)。

因為與“不信的人同負一軛”而導致的 “不潔淨”(污穢、骯髒)是完全的,污穢我們的“身體、靈魂”。因此,“潔淨”也是完全的,既需要“身體”的潔淨(身體上的、外面的潔淨—從外面看我們是誰),也需要“靈魂”的潔淨(靈魂,內在的—從裡面看我們是誰)。

“成全聖潔”意味著我們的成聖是逐步的,我們在這個世上努力成聖,但同時也明白只有在我們得榮耀的時候,我們的聖潔才會完全。雖然,成聖過程的完全要在世界末了的時候(帖前. 3:13; 猶 24; 哥後 11:2),但不管怎樣,我們現在仍然繼續向著完全努力。另外“成全聖潔”也意味著這是我們必須為自己做的事情。就像哥林多教會,他們必須完全他們的聖潔,把自己與不潔淨的分開、不與不信的人相交—特別是,但不完全限於,偶像崇拜。

正如“敬畏神”是保羅事工的動力之一(5:11;參考哥前2:3;哥後7:11),所以這也應該成為神百姓追求聖潔的動力—“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的一切污穢”。我們生活在神無所不知的注視之下。我們無法逃脫他的審查和審判。

跟隨著他在6:11-12節的思想,保羅繼續一個牧者對哥林多人的呼籲。“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占誰的便宜”(7:2。他呼籲他們“心地寬大”收納他。他首先將福音的好消息傳給他們,他們的心應該向他敞開,向假使徒(正在影響他們的人)關閉(David E. Garland, 哥後, 344)。畢竟,保羅沒有做過任何事情使他們有理由這樣對待他。儘管他嚴厲斥責和強烈指示,但他沒有冤枉任何人,沒有腐蝕任何人,也沒有欺騙任何人。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他們為什麼要把他拒之門外?

“我說這話,不是要定你們的罪。我已經說過,你們常在我們心裡,情願與你們同生同死”(7:3。保羅想要確保他們不要誤解他在7:2中的辯護。讀它的人,尤其是哥林多人的屬靈狀況,可能會認為保羅不是在為自己辯護,而是在指責他們。因此他澄清他的辯護,“我說這話,不是要定你們的罪。我已經說過,你們常在我們心裡,情願與你們同生同死”。他不想他們對這有任何的誤會。

“情願與你們同生同死”可以被譯為“因此我們同死是為了(“εις 希臘語)能夠同生”。因此保羅這個陳述是有目的的,他在這裡要麼指他和他們作為基督徒的經歷和奉獻(也就是和基督同死,並與他並為他而活),要麼指他們作為基督徒死後的共同未來,一起復活與基督一同在天上。他們之間有這樣親密的關係,這是他想向他們表達的。

“我大大地放膽,向你們說話。我因你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分外地快樂”(7:4。這節經文可以作為2:14-7:4這部分的最後一句,或者作為下一部分7:4-16的第一句。7:4-16可以看做2:3關於找到提多並聽提多報告的繼續。與其試圖決定這節經文的位置,不如考慮把7:4作為一個樞紐節,結束上一節,開始下一節,因為它與這兩節都很好地相關。7:4保羅強調了他對他們的積極態度,同時介紹了他對提多報告的積極回應,反過來,這又回到了書信開頭(2:2-3 參考 7:4, 13)。

他以前對他們的大膽講話(在各種問題上糾正他們)帶來了他想要和需要的敬虔悔改和改正(7:9-10)。因此,他對他們直率的責備和糾正達到了它的預期結果,現在使得他為他們感到“自豪”。他的放膽講論有可能永久斷絕他們的關係(因為沒有人喜歡被糾正),而事實上,通過他們的積極回應,他得到了很好的結果,所以現在他能夠並且高興地因他們誇口。確實,他“滿得安慰分外地快樂”,儘管“在一切患難中”。他所指的患難顯然是他在馬其頓尋找提多時所遇到的(7:5).

III. 講道大綱

題目:基督的福音(太7:13-14)

主旨:通向永生的兩條路

主題:如果你想要進入天國,你必須選擇窄的、難走的真理之路。

要點1:一條路容易走但結局艱難(7:13).

1a)它開始容易,因為入口是寬的,路是大的

1b).他結局艱難因為他的目的地是永恆的毀滅。

要點 2:另一條路難走但結局容易(7:14).

2a)它開始難因為入口窄,路難走

2b)它結局容易因為它的目的地是永生

Related Topics: Pastors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