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犹大书注释

Related Media

托马斯  康斯塔布尔博士

2017 版

历史背景

传统上,学者都认为耶稣的同母异父的弟弟犹大(太十三 55, 可六 3 )是这书信的作者。他也是第一世纪耶路撒冷教会领袖雅各的弟弟(犹1,徒十五13)。虽然近年来也有学者质疑这说法,但他们却不能证实这是错误的。1 按此而言,犹大(希腊文是 Judas , 希伯来文是 Judah ,意即赞美)是一名犹太的基督徒,他和雅各同样是一名希腊化的加利利犹太人,用高雅的希腊文写成这书信。故此我们可以预期,犹大引用希伯来经文而非如其他新约作者引用七十士译本。

耶稣按肉身的兄弟,在耶稣在世传道的日子并不信祂(约七 5 )。我们也可以假设犹大也和雅各一样,在耶稣复活后才信的(林前十五7)2 。耶稣的兄弟和其他人在耶路撒冷聚集在一起,一起祷告等待圣灵的降临(徒一14)。耶路撒冷教会的人都熟悉他们(林前九5)。

因犹大经常引用旧约经文,我们相信这封信是写给一群熟悉旧约圣经的犹太人。这书信的内容对所有基督徒都是真确的,对犹太基督徒尤甚。因此,很多学者都相信这书信原本的收信人是一群犹太的基督徒。

「... 从信的内容来看,这不是一封给所有基督徒的大公书信,该以当地一群特定的信徒作为写作对象...」3

「关于谁是犹大书的收信人,按我们能够收集到的少许资料,相信生活在外邦的犹太基督徒群体是主要的收信人,但却不是唯一的收信人。」4

由于犹大是耶稣的弟弟,他可能活到第二世纪,这封书信的写作日期很难断定。公元66-70年犹太人叛乱之后,犹大若仍然生存,他可能在耶路撒冷或巴勒斯坦地以外生活。按书中有关假师傅和使徒的经文来看(第3-5节和17节),这可能是五旬节圣灵降临数年后的教会情况。犹大书和彼得书信都有很多近似的地方,因此估计犹大书和彼得书信是同期的作品,5 但这是没有确据的估计而已。比较可信是犹大在公元67-80年期间写成犹大书,那时他或许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6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犹大书的写作日期和历史背景,但却没有影响这书的信息或价值。

犹大书比彼得后书有更属实的明证。」7

写作特色

很多学者都认为犹大书其实是一篇「书信形式的讲章」。8 假如犹大是站在他的读者面前传递这信息,这必然是一篇讲章。因他不能面对面给他的读者宣讲他的信息,所以他把信息以书信形式写出来。新约中使用书信形式的讲章还有雅各书、希伯来书和约翰壹书。

结构

好些研读犹大书的学生留意到,犹大书的基本写作结构是交错结构( chiastic structure ,或称扇形结构);他们可能找到不同的交错结构。9

写作目的

「贯穿这卷书的信息:提防叛教者。」10

「新约中只有少数书卷比犹大书对我们这世代有更多要说的话。」11

这封书信似是针对早期的诺斯底主义。

「在这里有多个发展为后期诺斯底主义的元素:崇尚知识作为从道德伦理中解放的藉口;高傲地对待『落后无知』的教会领袖;对天使学感兴趣、分党、纵欲。」12

大纲

I. 引言 1-2 节

II. 写信目的 3-4 节

III. 防避假师傅的警告 5-16 节

甲. 过去的错谬 5-7 节

1. 以色列人的例子 第5节

2. 天使的例子 第6节

3. 异教徒的例子 第7节

乙. 现在的错谬 8-16 节

1. 错谬的本质 8-9 节

2. 错谬的严重性 10-13 节

3. 错谬的后果 14-16 节

IV. 劝勉信徒坚守信仰 17-23 节

甲. 提醒信徒要记念使徒的警告 17-19 节

乙. 给信徒正面的劝勉 20-23 节

V. 结语 24-25 节

信息

犹大书的教导:我们必须忠于我们的信仰。这是从正面来说,可是,犹大所强调的,大部份是负面的,他警告离开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的危险(第3节)。犹大书的主题是叛教 – 离开真道。叛教并非论述救恩,而是顺服。基督徒离开信仰,可以和非基督徒般容易。有些年青的基督徒在专上学院或大学时期离开信仰后,可能永不回转。

「叛教」这词在基督教圈子时有所闻,意即离开信仰,并非指在某时刻的失脚(例如彼得在基督受审期间不认主)。叛教包含否认信仰的主要教义;「倒退」一般指道德或灵性热忱下滑,或许包含离开圣经的主要教导;「属肉体」指跟随感观肉欲,或许离开信仰。

犹大先为叛教下定义(第 4 节)。我相信第四节经文含明显递进,道出叛教的发展,从不敬虔到纵欲,最终否认信仰。「不敬虔」的人拒绝神的权威在他之上,他可以是信徒或非信徒,欠缺对神的崇敬,包括自决(按个人深思熟虑的意愿而行)。坎伯·摩根把叛教定义为「蓄意不敬虔」。13

下决定后,变节者以不敬虔作行为基础,出现离开神的表征。他纵欲,行为经常出现不羁,过度追求肉体的满足而不羞愧。叛逆从自决发展到道德领域。

接着,他用理性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说服自己所行是正确的,使充满罪疚感的良心禁声。结果,他找到方法说服自己颠倒是非,致使他否认神的道,认为神错了,而叛教者的话却「没有问题」;神说对的,他说「错」。他从自决,转为道德上的偏离,继而心智上偏离。这三方面都偏离了尽心、尽性、尽力爱神。

叛教者的出现意味教会出现了异端,其根源是个人生命中有某些范畴拒绝交给神。很多人都留意到叛教者从道德上的失脚,演变为不遵守教义,这是叛教者的特征。

随后,犹大说明叛教的本质和后果(第5-11节),他列举三个组别和三个人物作为例子。

组别#1:犹大使用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叛逆神的旨意,说明自决是叛教的根源(第五节),这事件导致叛教者提早死亡。叛逆的那一代不能进应许之地,他们在旷野漂流,最终死在旷野。

组别#2:不守本位的天使,显示道德上的叛逆(第六节)。他们叛逆的行为显示他们打从心底叛逆神,结果是永远拘禁。

组别#3: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叛逆性质是拒绝神给当地居民法律(第七节)。这些不敬虔的人以行动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的,而神是错的,这是理性上的谬误。叛逆的结果是面对终极审判。所多玛人起初瞎了,继而被杀。

个人#1:犹大使用「该隐」的例子描绘叛逆。该隐蓄意不顺服神给他的旨意(节11节),他是一个自以为义的人。

个人#2:犹大使用「巴兰」的例子描绘叛逆。巴兰向巴勒建议,引诱以色列人和摩押人行淫(节11节)。巴兰是一名极其贪婪的人。

个人#3:犹大使用可拉的例子描绘叛逆。可拉企图颠倒是非(节11节),并且十分自负。

总括来说:自义、贪心和自负显示叛教的不同阶段:自决、道德和理智。犹大在第12节和第13节还指出了叛教和叛教者的其他特质。犹大不愿意我们分辩不出离开真道的状况。

了解叛教者带来的祸害后,犹大给读者甚么劝勉呢? 他给予一个一般命令和一些特别诫命。

让我们先看看那一般命令(第3节)。「竭力为真道争辩」意即小心翼翼和坚决地作出努力。从接着的特别诫命,我们可学习该怎样做。

让我们先看看第20-23节的特别诫命:守这些诫命包括3件事:首先,「造就我们自己」(20节上)。这是恒常服从神而来的灵命成长,应对叛教者的自决问题。第二,「在圣灵里祷告」(20节下),即求神帮助,应对叛教者的道德问题。

第三,「仰望」未来(21-22节),这需要清楚地聚焦终极的存有。应对叛教者的理智问题。当我们存着盼望,我们会作出正确的抉择,例如:为将来而非眼前的事物而活。若是这样,我们常在神的爱中。

对犹大来说,「竭力为真道争辩」最佳的表达方法,是个人对神忠信至死不渝,作信实的模范。他脑海中未有护教或基督教证据,当然有为此竭尽全力的人。

应用方面,让我提出两个问题并作出回答。

第一:我们要争辩的「真道」是甚么? 那是「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即神在圣经里的特别启示,真道的中心是耶稣基督,是神给教会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9-20)。

第二:为「真道」作甚么争辩? 人必须自愿服在神的权柄下,行事为人与祂的旨意和谐,坚信祂的启示与人的理性并无冲突。这是给每个基督徒的呼召。

纵使现今世代叛教的不少,保持对神信实是可行的。犹大书帮助我们忠于神。既然犹大给信徒写这封警告信,即基督徒作出叛教行为是可能发生的。14愿主对我们每个人说:「做得好,我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15

注释

I. 引言 1-2 节

犹大在信的开端首先介绍自己,也祝愿读者在神的祝福里,预备他们接受这封信的信息。

第1节              「这卷为叛教作定义的书卷,所使用的名字让我们联想到世上最恶名昭彰、无出其右的叛徒。」16

这卷书的作者「犹大」,谦卑地表达他的身份。他大可以自称为耶稣的弟弟,但他却选择以他和基督的属灵关系(如雅一1),自称作基督的「仆人」(希腊文 doulos ),直译是奴隶的意思。

「作者自称是雅各的弟兄,这称呼是独一的。新约圣经中并没有其他作者使用家庭关系来介绍自己。」17

「也许犹大并非教会领袖,他的名字不单不曾在使徒行传中被提及,也没有在别的新约书卷中出现;因此他以在耶路撒冷教会当领袖的雅各来介绍自己,也是很自然的事。」18

犹大使用了三个不同的身份来称呼他的读者,他是最早使用三重身份组合的作者,成了这封书信的特色,也表现出犹大的思想精密完备。他的称呼包含过去圣灵给圣徒的呼召(第3节)、现在在父神的爱中(「在父神里蒙爱」,参第21节)和圣子从现在直到永远的保守(「为耶稣基督保守的人」,参第14,21节)。

「对神的呼召、爱和保守的认识,为身处叛教滋扰的信徒带来保证和平安。」

「犹大对收信人的每一个称呼,都遥指信中的内容:被召暗指『同得救恩』(第3节);神的爱则在第21节提及;为基督保守的人则暗示『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第21,24节)。」19

「保守」是这书的钥字,原文总共出现了五次(第1节,第6节两次,第13节和第21节,和合本分别译作保守、守、拘留和存留)。

「 虽然犹大坚持人的合作对成全恩典工作很重要,但他没有一刻忘记 从灵性角度来说 ,我们的救恩是领受得来的! 」20

第2节               按我们犯罪的情况,我们需要神的「恩典」。我们被那难以察觉的引诱围绕着,它给我们不停的刺激,我们极需要神所赐的「平安」;我们需要神的「爱」给我们保守和勉励去打那属灵的争战。犹大书的读者十分需要这些帮助去面对假教师的影响,他接着便讨论这些影响。

「这些并不是自自然然地拥有的基督徒美德,而是神的礼物。作者祈求这些美德厚厚地赐予收信人。虽然是礼物,神的打造和赐予,转化成人的品格。」21

II. 写信目的 3-4 节

犹大解释他写信的目的,用以带出信的内容,让读者明白这课题的迫切性。

第3节               很多追随圣灵引领的牧者,与犹大有「同感」:谈论救恩和一些正面的事情是一件乐事;不过也有一些情况迫使我们提出一些警告。这些信息因涉及一些负面的事情而使人不悦,不过神的子民应为这些警告而感恩。

「罪恶促使好的法律规条出现,因此引致危险的错误,也给予正确防卫真理的机会。」22

交付圣徒的信仰是神的特殊启示,已包含在圣经和使徒传扬的道(加一 23 ,提前四 1 );犹大的读者需要努力持守这信仰,犹如争取冠军的运动员辛勤练习去战胜挑战者(提前六 12 ,提后四 7-8 ,彼后一 5 )。

「翻译作『竭力』的希腊文( epagonizesthai )是一个复合不定式的字,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在这里出现了一次。这个字的动词形式 (agonizomai) 可解作「疼痛难忍」。这动词通常用于摔跤比赛中努力挣扎去克服对手。它也普遍地在冲突,竞赛,辩论,或诉讼等情况被使用,指一个人要耗尽一切精力去争取胜利。」23

这个复合动词所表达的图画,是一个人表明立场来捍卫和保留对手想要抢走的东西。24

「不消说,这些努力挣扎的性质是合乎道德和具说服力的。信徒被禁止使用武力:当彼得企图拔出刀来去保护耶稣时,耶稣在忧伤中谴责彼得,并叫他收刀入销;并表明祂的追随者不可为祂动刀枪。」25

「犹大写这封信有两个重点:他希望收信人不会因假师傅的误导而走上歧途。他祷告祈求他们竭力持守当初交付给他们的真道。」26

「信仰在世上的最后争辩并不是言语上的争辩,而是以生命来演绎信仰。」27

「虚假的自由主义和假人道的软弱,同样是错误的。」28

「在犹大时期,叛教只如手掌大小的一片云,但今天却像龙卷风席卷全球。」29

这节使用「一次交付」来强调这信仰的规范性和不可改变的性质。

第4节               这节的「有些人」和第三节的「圣徒」成为对比。这些人是「偷着」进到教会(如彼前二1所描述)。约翰则说很多「反基督的人」「从我们中间出去」(约壹二18-19);犹大却说「有些人」「偷着进来」。

「翻译作『偷着进来』的希腊文“ pareisedusan ”... 含有秘密地,悄悄地,巧妙地将一些毒素渗透入某个社群或情况中。」30

「... 这不单是一些外来的信条被带进教会,使教会感到困扰,而是异端入侵教会,将他们的教义带进来。」 31

「他们能够偷进来(犹第四节,另参加二4)是因为第一世纪的讲道者周游不同的地方讲道(徒十三15,约贰7-11节、十二宗徒训诲录 11.1-12; 13.1-7 ),当中也有些是群体中兴起的领袖,他们却将异教的教训静悄悄地带进教会(彼后二1,徒二十29-30,罗十六 17-18)。」32

「犹大书发人深省的地方是他继续争辩,由于偷偷走进来的使会众腐败,并蔓延至终极审判。但他清楚表达他们没有被捕,但经历不同的阶段直至那日。」33

这些人有如麦子中的稗子(参太十三24-25, 38-39)。

「犹大的敌对者是一群来到教会的宣教师,他们既有号召力、又充满魅力,但他们其实是反律法主义者。虽然他们自认是耶稣基督的追随者,但他们却拒绝所有的道德权威,无论是摩西律法(第8-10节)或基督亲自的教导(第4节、第8节)...

「拒绝道德权威的同时,他们纵欲,特别是与『性』相关的不端行为(第6-8节,第10节)。他们故意蔑视犹太人的道德标准,遵从异教的放任行为。」34

引文的作者使用 “ charismatics” 这个英文字时,是使用这字的一般含意:充满魅力和影响力,并不代表这些假师传相信圣灵的恩赐。

可能神早已知道这些敌对者的罪行、他们「早已」被「定罪」,只等将来才刑罚他们。另一观点指有别的作者已为叛教发出警告。35 原文 ”Prographo” 这字的意思是「预先写下」。

「定罪」是肯定他们所犯的罪的刑罚在前面等待他们。(太七15,可十三22,徒二十29-30 ,彼后第 2 章)

「『不敬虔』( 希腊文 asebeis )可说是这书的重点(参第15节和第 18节),就如以诺书一般。」36

当日犹大书的收信人能够透过两类特别的活动,看到这些不虔诚的人的本性。他们利用摩西律法给予人的自由(神的恩)作为纵欲、放荡的机会(反律法主义),这正是诺斯底派的罪行。在这节和这书的其他部份,都是受他们影响的明证。37 不过亦有人不同意这推论而有所争辩。38

其次,他们歪曲圣经启示的真理,这证明他们否认神和耶稣基督(约壹二 22-23,多一16)。按希腊文的文法结构,这节的「主宰」可以指神、也可以指耶稣基督。39 不过, 亦有很多学者认为犹大在这里指基督同时拥有这两个身份。40

「虽然他们自称是耶稣基督的追随者,犹大却说因他们拒绝基督对道德的要求,他们其实是拒绝基督作他们的主、也否定基督的权柄。」41

「因教会实际上拥护和包庇令人厌恶的不道德行为,这个国家(美国)的危险不断增加。」42

伴随着教义的偏差,他们时常为伦理和道德的罪恶辩护。

III. 防避假师傅的警告 5-16 节

「新约中并没有其他书卷好像这简短的犹大书,强烈谴责放荡的人和变节者。」43

甲 . 过去的错谬5 -7 节

犹大使用了三个过往失败的例子来警告读者离开真道的危险。圣洁的神公开审判作恶者并不是崭新的事情。

「为何这书信不按时序排列事件? 事出必有因,我们相信这排列方式是教导我们叛教的起因和结局。」44

1. 以色列人的例子第5节

在有礼貌的引言后(见彼后一12),犹大提醒读者他跟着所说的,是不争的事实。读者已知这些事例,因为神将一切的事透过圣经「一次交付圣徒」(第3节,参约壹二20-21)。

「讲道的设计并非在每篇讲章教导我们新的事物,而是『提醒我们』,好使我们把忘记了的事情再次记起。」45

神从埃及地拯救以色列人,使他们从为奴之地得自由,但他们却不愿意继续相信神的应许、不信祂的大能(参民十四11,申一32)。神给他们的审判是让那「不信的一代」在旷野倒毙,没有将变节者带到应许之地。因为犹大将假师传和那些被拯救离开埃及,却在旷野倒毙的以色列人作比较,所以说假师传中也有一些是基督徒,是合理的结论。他们同样没有持守所信的道,他们背弃神、叛逆神,神也会审判他们。

「以旷野的以色列人作暗喻,那些故意违反神的道而走上歧途的假师傅,明显是正统的基督徒。」46

也有释经家相信,犹大在这一节指那些从来没有相信耶和华的以色列人。47

其实,犹大的重点是要指出这些假师傅的行为,而不在于他们是否信徒。不管他们曾否得救,不信的结果总导致一些破坏。神肯定「摧毁」这些不信的人;如他们并未得救,将会永远被毁灭。

「犹大坚信我们的救主同时也是毁灭者。」48

2. 天使的例子第6节

有一群「天使」放弃了在神身边服事的恩宠(「不守本位」),他们离弃神(「离开自己的住处」),招致神的忿怒。有释经家相信犹大这里是暗指创世记六1-4的事件(参太二十二30)49。不过也有学者相信犹大指有些天使叛逆神,而最终撒旦被驱逐离开天堂。我个人认为第二个诠释较为合理。

「有些人抱怨圣经没有清晰和有系统地提供魔鬼堕落的资料,例如:原因、方式、时间、角色。但这些资料和我们没有关连,既无须轻轻带过,不提则更好。若圣灵为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提供历史上的空白片段,是无效果的。」50

伪经以诺壹书描述了这场叛乱,因此有学者猜测犹大是引用这书。51 不过也有学者说犹大只是认定这书的内容。52 不管是那一个论点, 使用其他典籍作为参巧资料并不是不常有的(参徒十七28等)。虽然犹大引用以诺壹书,但他此举不应被看为以诺壹书因而自动成为神的启示。

犹大所说的叛逆「天使」,现正受捆绑(拘留在黑暗里),等待神的「审判」(参彼后二4),这可能是撒旦党羽以外的其他堕落天使,因撒旦的党羽 – 鬼,在现今世上还享有相当自由度。

「虽使用『永远』来形容拘留,其实只是暂时拘留(这些天使),等待最后审判。」53

犹大这例子说明了他那时代的变节者,他们放弃了服事神和荣耀神的优越地位和祝福,他们不守本位,因此被神严惩。与人不同,这些堕落天使未蒙拣选,不论好的或坏的天使,都「不能得救」,坏的天使肯定是「堕落的」,受到永远的惩罚。也许这里指神本意叫那些变节者得救,但他们却并未得着救恩,犹如前文所述的以色列人,虽然神希望他们成为属祂的子民。

「假如那些超越的受造物尚且受刑罚,更何况是犯罪的人呢! 」54

3. 异教徒的例子 第7 节

这个例子表明神刑罚(「永火」)那些不道德和犯奸淫的人,可是犹大时代的假师傅却认为行这些事是他们的自由。犹大的例子:神命令用「火」烧毁平原上那两个城市,火是神刑罚的工具;同样地,那些无视神旨意的假师傅也会受永火的刑罚(参启二十15)。55 在这里,犹大似是暗指那些假师傅并不是得救的信徒。

这里的每一个例子都突显假师傅的不同错谬。这是唇徒(或许是真信徒)所犯的叛逆罪行。若部份假师傅是信徒,那「永火」所指的必有别于「地狱」,因信徒不会下地狱。假师傅高傲地离开了本来所拥有的超越地位,还参与异教徒的不道德行为。

「不管是谁、也不论在甚么情况下犯罪,污秽和叛逆都是令人发指的,都会受到神的责罚。」56

「当我们检视这些过去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它们并不是按时序列出来... 为甚么不按时序列出各个例子呢? 我们相信作者是要让我们认识叛教的起点在那里、它的发展和带来的结果。叛教的起点是不信,不信引致叛逆神。我们不难预测不受约束带来不忠的后果。在我们的世代,这些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发生 – 不信、叛逆神、反抗他揭示的真理、不道德的行为、无法无天... 现今世代,我们也能寻见这些步骤。」57

它们也能在记载在的旧约的以色列人历史中找到。

乙 . 现在的错谬8-16节

犹大透过阐述他那个时代假师傅的错谬,给予他的读者更加强烈的警告。犹大的写作特色是先引用旧约的同类事件(第5-7, 11节)、先知的预言(第14-15, 17-18节),然后诠释假师傅应验了它们(第 8-10, 12-13,16和19节)。

「根据过往叛逆神的人的命运(第 5-7 节),犹大转而直接攻击那些正在冲击教会的叛徒。」58

1. 错谬的本质 8-9节

第8节               犹大在这里使用他刚说明的三个错谬来指责假师傅。它们是:欲望(第7节),叛逆(第5节)和不敬(第6节)。「作梦」很可能是指以下三个毛病:「污秽身体」、「轻慢主治」和「毁谤在尊位的」;也可能意味犹大指假师傅声称他们得到梦或启示来合理化自己的错谬。(参西二18)也许他们幻想自己拥有如神所拥有的权柄,在实权者之上的权柄。

「他们那扭曲的观点和不受约束的行为,使他们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用虚幻来取代神的真理与公义的真实世界。」59

「今天,我们从教会的内部见证了毁坏 – 内在的问题。」60

第9节               假师傅的放肆与米迦勒处理撒旦的争议时所表现的顺服和敬虔,成了一个极大的对比。

「米迦勒似乎是位份最高的天使。」61

米迦勒和魔鬼周旋时一点也不轻率、不高傲,回答时也没有渺视或粗暴。那么,那些假师傅岂不应更加顺服神、尊敬神吗?

「他们使用优秀天使的语言;米迦勒也不会使用粗鄙的。」62

「假师傅和米迦勒的对比,重点并不是米迦勒不会对魔鬼无礼,也不是教导我们面对魔鬼时,要保持礼貌。这里的重点是米迦勒面对魔鬼的指控时,他并不以自己的权柄去反驳,纵使魔鬼恶意中伤他,因他明白自己并不是法官,便不使用自己的能力来驳回魔鬼的指控。米迦勒清楚知道只有主才是法官,他可以做的是请求主去审判撒旦的诽谤。这里的教导:人并非自主订定道德标准的权威,没有人可以为自己定下法则。」63

因魔鬼比我们强多了,与他直接驳斥或争辩是危险的。

犹大引用被视为摩西所写的伪经,只以此为历史事件。

「不论作者的资料是从那里得来的,圣灵能使他从中抽取出真实正确的资料。」64

2. 错谬的严重性 10-13节

第 10 节 假师傅选择了拒绝神的旨意。因此在这节「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很可能是指神的旨意(参林前二 7-16)。

「犹大和他的哥哥雅各一样,在这短短的书信中多次谴责和言语相关的罪行。」65

假师傅只知满足自己的私欲,私欲最终将他们摧毁。

「他们像野兽一般让本能主导他们的生活;他们拥抱世界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信条是依从肉体的需要。他们失去了一切属灵的触觉和洞察力,属灵的事对他们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唯一真实的、唯一的标准就是人类的本能与需要。」66

「犹大在这里将这两个问题连接在一起来说明一个真理:如果一个人持续地对属灵的事视而不见、对神的呼召听而不闻,并且以自己所定的准则来决定甚么是至善,最终他们会完全接收不到他们所唾弃了的呼召, 他们回到他们曾经因为寻找自由而离开的肉欲漩涡中。」67

「这等禽兽的结局是慢性自杀(有时并不缓慢)。」68

第11节               「他们有祸了」,这咒诅是他们的厄运(参赛五8-23,哈二6-20,太二十三 13-29;林前九16等),与祝福相反。

「叛教者遭厄运的结局,与信徒得到荣耀同样真确。」69

该隐选择了不敬虔、追随肉欲、暴力、贪婪和亵渎的道路,导致神的审判。他骄傲地认为可以透过自己所作的工和神建立关系;结果他成了一个充满仇恨的杀人凶手。

「... 这里是作出比较:该隐罪恶的根源是自私和嫉妒。」70

巴兰的错谬是与神的敌人妥协,并且教唆以色列人犯罪和行淫(民三十一16;彼后二15-16;启二14)。他教米甸人和以色列人私通,并引诱他们拜偶像(民三十一16)。巴兰的「方法」是使用自己的属灵恩赐谋利;他的「错谬」是误以为自己能逃罪。假师傅也放弃神的真理,他们向拜偶像与不道德的行为妥协。他们将会像巴兰在神的审判下灭亡(民三十一8)。

「巴兰代表两种情况:(甲)贪婪的人 – 为了钱财随时预备好犯罪。(乙)邪恶的人 – 教唆他人犯罪;这是最严重的罪行。犹大在这里宣告他那个时代邪恶的人,为利离开真道,并且教唆他人犯罪。」71

「巴兰是贪婪宗教领袖的人办,带领神的子民走歪路和行淫。」72

「驱使人走巴兰的路的事物很多,它们包括追求金钱、卓越、名誉、赞赏或权力。」73

「可拉的叛逆」是背叛神和神所指派的领袖 – 摩西和亚伦(民十六1-35)。同样地,假师傅叛逆神、也叛逆了神指派的领袖(使徒)。最终可拉被消灭了!

巴克莱指出异端诺斯底派其中一个派别「拜蛇教」(Orphites),奉该隐、巴兰和可拉为旧约的大英雄。74 巴克莱认为犹大是针对诺斯底派。

这三个比喻,每一个都指出不信的不同导向。

「该隐的例子是假信仰。他代表那些假敬虔,气焰嚣张和恶毒的变节者;巴兰代表贪婪的不信者,也表征变节者的贪婪、颠覆性和引诱人犯罪的特性;可拉则代表叛逆,为了争取权力而结党和煽动暴乱。」75

「该隐的背叛,是不愿服在神赐救恩的权柄下,他拒绝神要求他的血祭;巴兰不愿服在神将人分别出来的权柄,他为了利益而滥用神给他的恩赐,并诱使以色列民和其他种族混杂;可拉在事奉神上叛逆神,他否定摩西是神所委任的领袖, 并且企图篡夺摩西的权柄。」76

第12节               犹大在这节中,使用了五个大自然的例子来强调假师傅谬误的严重性(第12-13节)。

第一个例子:如果一条船在航行时,不慎遇上了「隐藏」在水面下的珊瑚「礁」,它可以把这条船底部撕下。同样地,假师傅也可以透过道德败坏,使一间教会沉沦、毁坏,使其他人在「道德伦理上触礁」。经文显示这些假师傅是信徒,最起码是唇徒,因为他们参与爱筵。爱筵是初期教会敬拜时信徒的亲密相交,不仅一起聚餐,当中还有擘饼的仪式(参林前十一17-22)。这节『只知餧养自己』突显变节者的自我中心(参结三十四2, 8;赛五十六11;约十12-13)。

「犹大似乎意味这些人坚持参加爱筵,并非表达他们的爱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77

第二个例子:像「没有雨」的云。假师傅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并且答允带来更新,但那只是一场表演,是没有实质的空言(参箴二十五14)。在巴勒斯坦,夏天的云常常使湿度增高,令酷热更难抵受。

「他们(叛教者)在讲座公开演说和讲道,他们懂得怎样使经文听起来很属灵,而其义与神的旨意完全不同。」78

「跟随这样的人,会被诱离真道和纯正操守而误入歧途。」79

第三个例子:农夫经常将不结果子的树拔出来。这比喻假师傅没有结出属灵的果子、也没有能力结出属灵的果子,他们是死而又死(参诗五十二5;箴二22;耶一10;约十五1-6)。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死而又死可以指他们是透彻地死去。80 第三个观点是他们不单在外表上、 而实际上他们也是没有生命的。81 第四个观点是他们现在死在罪中,而终局是永死。82

旧约使用「连根拔起」的树表示神的审判(参诗五十二5;箴二22;耶一 10)。翻译作「秋」的希腊文是指深秋。犹大使用这个字表达他相信他和他的读者处于末世,距离主再来的日子不远。这是新约作者十分普遍的观点(参罗十三11;彼前四7;提前四1;约壹二18)。在深秋,树叶尽落,枝头的果实也少。83

「这些人并没有重生的确据。」84

假师傅(1)像「礁石」具破坏性;(2)像使人不悦的「云」;(3)像不结果子的「树」。

第13节               第四个例子:「海浪」的「泡沫」将秽物、碎片和废料(残骸,垃圾)冲到岸上。假师傅所到之处,他们散播不道德(「自己可耻的」)和混杂的思想(参赛五十七20),同样显而易见。这比喻强调「... 这些人躁动和不羁的本性。」85

第五个例子:天空中有一些「星」,它们的移动有别于其它的星体。我们现在把这些「流星」和其他星分野。同样地,假师傅的行为与那些明亮的星并不和谐。翻译作星的那一个希腊文(planetes),直译是流荡。很久以前观星家已观察到它们划过天际,它们的移动有别于恒星∕行星,我们现在将这些星体识别出来。同样地假教师的行为如流星,他们偏离轨道,引人走入歧途。

一个关于「流荡的星」不太有说服力的诠释指流星在天际闪过,但迅间便在黑暗中消逝。86 「黑暗」远离光源,表示在信徒群体中的不信者所受的永远惩罚( 「永远存留」)。

(4)假师傅如「海浪」亵渎,也(5)如「流荡的星」不可靠,引人入歧途。

3. 错谬的后果 14-16节

第14-15节               犹大引用次经以诺壹书,这是圣经中唯一的一次称以诺是一位先知;也是唯一在洪水前时期被认定的先知。虽然以诺壹书并非神所默示写成,但祂却引领犹大引用该书。87 圣灵也曾经带领保罗引用异教哲学家的话(参徒十七28)。这是末日审判的预言(参马太福音二十四30;帖后一7-10),这是关於主再来最早的预言。主再来时,如果假师傅当中的不信者还活着,他们将是审判的对象。

犹大引用「亚当的七世孙以诺」似乎是支持创世记第五章的家谱已将每代都列了出来(即一个没有间断的家谱)。不过亦有评论指犹大并没有特别含意,只是按照圣经的记载写这书,他们相信摩西并没有将每一代都记录下来,代与代之间还有没提及的后代。纵使圣经的其他家谱出现跳代记录,然而,仔细阅读创世记第五章的家谱,摩西没有省略了几代的余地。另一个解释如下:

「... 解决这问题的方案是:这被称为预言的,实际上只是引用了以诺壹书的多个篇章;犹大极可能从以诺壹书六十8援引『 亚当的七世孙以诺 』而不是引用创世记第五章的家谱,犹大的引句完全出于以诺壹书。虽然以诺壹书的预言并非典范,但这预言却能在圣经中找到好些平衡的记载和支持,例如:马太福音二十五31-46。」88

「拥有某种敬虔外貌的人,也会出现不虔诚的行为。若出于一颗不敬虔、不悔改的心,那便是不敬虔的行为了。89

「在伊甸园的撒旦和在客西马尼的犹大,他们都用温婉的说话来掩饰他们的不敬虔行为。」90

第16节               正如刚才所引述以诺所说关于「不敬虔」的人的「言」「行」,犹大在这一节作进一步评论,假师傅爱发牢骚,在犹大时期的假师傅抱怨神。

「那些和神断绝了的人,他们倾向抱怨所有的事情。」91

他们追求感观刺激和利益(参4,8,10-11节 )。他们声称有神的真理而持高傲态度,但他们却遗背使徒所传的(参但十一36)。他们并且谄媚人以谋取私利。(参雅二1-13)。

「敬畏神的人并不惧怕人,而无视神的人却以人来取代神的位置。这是追随者行善或作恶的主要根源。」92

IV 劝勉信徒坚守信仰17-23节

犹大向他的读者讲论假师傅的败坏后,他正面地劝勉读者尽管他们面对危险,也要持守信仰。

「强烈谴责叛教者后,犹大在这几节给信徒充满慈爱的教导,劝勉信徒在叛逆纷扰的处境中,忠于所信的。」93

甲. 提醒信徒要记念使徒的警告17-19节

第17-18节「忘记圣经里神的教导和警告,是灵性败坏的主因。

「请记着:这是犹大的第一个命令。在总结部份,它和随后的命令组成一组。」94

这一节的「使徒」,明显是指十二使徒加上保罗,而不是耶稣差派传扬福音的信徒群体(参太二十八19-20)。虽然新约的作者也有将后者称为「使徒」(参罗十六7; 林后八23),不过在这里,「使徒」是指较少的那群体,他们建立教会,将信仰「一次交付圣徒」(参第3节),犹大劝勉信徒要持守这信仰。按功能而言,也是指使徒(按字义是被差派者)。

犹大(第18节)引用使徒的话作为结语,而不是以使徒的话作参考。它与彼得后书三3模式相同,也该是结语。难以断定犹大是不是引用彼后三3,但许多保守的学者认为彼得后书的成书日期在犹大书之后。95

「末世」指教会时代和苦难历史时期的终结。在「末世」之后,神会直接统治人类,首先是千禧年,接着是新天新地的降临(参提前四1;提后三1等)。这和耶稣基督再来统治世界相关。

至于「好讥诮的人」的讥诮对象,似乎神早已启示了祂的旨意(参诗三十五 16; 箴十四 6; 十九 25 等)。

「这些人... 不停尝试以新的不敬虔形式去取得快感。」96

第19节               假师傅的教导使信徒分裂成两大类别:坚守使徒的教导和离开信仰的人。虽然假师傅宣称自己才是那真正属灵的,但实际上是属世的,他们所传的也是不信者的观点。不信的人,没有圣灵内住心里;而那些变节者,也「没有」让「圣灵」改变生命。

「那拒绝圣灵的,他们 沦落、与动物无异,他们不单本身是不道德的,还将混乱带进教会。」97

乙. 给信徒正面的劝勉20-23节

第2 节              犹大在这节中使用「却要」作对比;要将他的读者和假师傅作区分。因我们是圣灵的殿,被敌人恶意攻击,我们需要在灵性上「建立自己」,使自己信心「坚强」。(参林前三9-17,弗二20,彼后三18)

「信徒面对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增强他们的属灵免疫力。」98

以下是犹大给信徒的命令。第一个是基本命令,而在第20节下和第21节,他阐述如何做到这一点。

「『造就』(epoikodomountes)」原文是一个复合动词,用来描绘一座建筑物在根基上建造起来;在这里比喻成长像把一座建筑物竖立起来;作者使用现在式来表达,指建立一个强壮和稳定的基督徒品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99

「我深信神赐给我们 66 卷书,祂并非叫我们只读自己喜欢的篇章如约翰福音第三章或第十四章,而是把 66 卷全部阅读。」100

「... 人们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将多年的建设毁于一旦。不过一个建设者,比一个毁灭者更有成就感。」101

「至圣的真道」是那「一次交付信徒的真道」(第3节);这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

第二:真正的信徒不会没有圣灵(第19节)。我们有圣灵,并且在圣灵里祷告。我们祈求神的帮助,使我们的祷告和圣灵的旨意和谐。(弗六18,罗八26-27,林前十二3,加书四6)。换句话说,「在祂的影响下」祷告。102 神是我们最大的帮助,透过祷告,我们稳妥地得到神的帮助。

「灵性的成长和我们随时随地祷告息息相关。」103

第21节               第三:我们要「保持」自己在「神的爱」里(第1,6,13节;参约十五9;罗五5;罗八39)。假如我们离开了神的旨意和神的道,我们便在自己和神之间筑起壁垒,阻碍神的爱倾注到我们里。我们要「恒常」在「基督的爱」里(约十五9-10;约壹二28)。

「信徒其中一个最大的保障是意识到神的爱。」104

第四:我们要牢记「永生」的应许,并盼望这应许的实现(约壹三2;罗八 29),这体现了主耶稣基督给信徒最大的「恩慈」。

「... 欢欣是神赐恩的明证。」105

换句话说,犹大告诫他的读者:只须稍后片时,持守信仰、不要忘记我们的盼望。

「信徒的生命有三个方向:向内是品格的建立(第20节)、向上是与神相交(第20-21节)、向前是期待终极的荣耀成就(第21节)。」106

「这是一幅包含基督徒『信、望、爱』的图画。(林前十三13),『在圣灵里祷告』使这幅图画更丰富。而这里也细心刻画出圣灵,圣父,耶稣基督是三位一体的神。」107

第22节               第五:犹大劝勉他的读者要温柔地帮助(「怜悯」)那些为信仰而挣扎和被假师傅绊倒的信徒。犹大所指的是那些真心寻道,但无法分辨真理和谬误的人,他们对所信的产生动摇。108 我们不应放弃这些弟兄姊妹,我们应该怜悯他们,帮助他们归回正道。

第23节               第六:对于那些已经受到神管教的信徒,神任由他们降服假师傅。犹大要求信徒在神的责罚降临前,将他们从错误中救出来(参摩四11;亚三2)。圣经中,「火」表征神的审判。在这里,犹大看到神的审判临到那些犯罪的、随从假师傅的信徒。109 犹大也看到审判临到不信的人。110

至于那些完全被异端俘虏的人,我们应同情他们,而不是无情地谴责他们。不过我们要心存「惧怕」,不是惧怕和他们接触而受感染,而是惧怕因为认同他们的谬误,使神不悦和受管教。我们应尽量避免和这些人有任何接触,以免沾染了他们腐败的言论和行动(参林前五9-11;帖后三14-15)。「衣服」比喻那沾染了属肉体的行为,例如:个人的习惯和处事方式、言语和择友等。圣经经常使用「衣服」来比喻那些别人能看见的外在行为。

「犹大对假师傅的批评明显是严厉的,但他并没有命令我们和这些麻烦制造者对质(只是避免接触),也没有命令我们为管教他们而作出计划。他只表明这些人会受神的审判。」111

巴斯德有一个很好的指引:

「尽管我们因叛教者的错谬而争辩,我们要爱他们;纵使我们反对他们的工作,谴责他们所使用的方式,我们要爱他们。必须将他们的人与他们的错谬分开处理,虽然很困难,但基督的爱在我们心里,祂给我们智慧的言语。」112

V. 结语24-25节

犹大用一首赞美诗来结束他这一封很短的信。当中包括了为收信人祷告。他希望收信人清楚知道神能保守他们,纵使在叛教者的威胁下,仍然能够持守信仰。

「结束这封信的赞美诗(第24-25节),是举世公认在圣经中最完美的一首。它的重点是信徒在叛教者的威胁下仍然信心坚固,也为这书带来一个美妙的结束。」113

「它把作者从那使他烦扰的属世冲突中抽身,到了永恒的、充满权能和荣耀的神的宝座前。」114

第24节               我们的信心在于神的大能,祂「保守」我们的安全和信心(「... 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住他荣耀之前...」)。「祂能拯救到底(希七25)、祂能坚固信心(参罗十六25)、祂能搭救(希二18)、祂征服万物(腓三21)–  祂有能力保守。」115

那翻译作「失脚」的希腊文含绊倒的意思,不单失去平衡,还跌下。「无瑕无疵」(希腊文amomos) 并不意味没有犯罪;这个字的意思是没有充份理由被控诉(参西一22;彼后三14;启十四5)。当义人犯了罪,他认罪悔改,离弃他所犯的罪。这是一幅站在耶稣基督审判桌前的图画。116 不论按教义或道德而言, 这节并非神无条件应许保守所有信徒都不失脚(参第21节)。117

第25节               犹大在这里遥遥呼应假师傅扭曲神和耶稣基督的真理(第4节)。「荣耀」是神所发的光辉;「威严」表达祂的至高无上;「能力」表达神的绝对能力;「权柄」表达神是自主的神。这些都是神永恒(「从万古以前,并现今,直到永永远远」)的属性。神是那永不变改的神,我们亦应忠心到底。

「犹大如此清晰地表达了他对基督的永恒和在万有以先便存在的信念,实在无出其右。」118

「犹大...,一名心被烦扰的牧者,他急切要唤醒他的群体,觉醒在他们中间的威胁。犹大所用尖锐的言词,是古代地中海宗教界常见的修辞手法,不过这不能完全解释犹大如此热切的因由。对于犹大和初期教会大部份信徒来说,信耶稣是一件关乎生与死的事情。任何人或任何事威胁信仰生活,诚然是致死的敌人。」119

一位真正的基督徒会否认他曾认信赐他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吗? 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教会里经常发生,有些基督徒改信不认基督的信仰,如伊斯兰教、世上其它主要宗教或异端。有些年青信徒被他们所尊敬的教授说服,认为他们曾信的并不真确。

有人会说:没有真基督徒会否认他们对神的儿子耶稣的信;那否认的,从始至终未曾真正相信,这等人可能从未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最多只是唇徒。可是,经文并未否定真基督徒可能被假师傅蛊惑,而改变他们对基督耶稣的认信。因此,否认信心的真基督徒不会失去救恩,人因信基督而得救,神宣告那人为义,赐圣灵印记,并应许他们和祂的爱永不分离(参约十28;罗八31-39 等)。这是蒙耶稣基督保守(第1节),已重生(约三1-21)的,永不能「未重生」。我们得救非因自己的善行,同样地,不会因我们所做的错事而失落救恩,尽管这不是神为祂的儿女所定下的旨意。

犹大可以明确地指这信是写给那群未得救的变节者,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写信给基督徒,警告所有人,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因此,这书信十分重要。

Bibliography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4 vols. London: Rivingtons, 1859-1861.

Allman, James E. “Suffering in the Non-Pauline Epistles.” In Why, O God? Suffering and Disability in the Bible and the Church, pp. 195-205. Edited by Larry J. Waters and Roy B. Zuck. Wheaton: Crossway, 2011.

Bailey, Mark L., and Thomas L. Constable. The New Testament Explorer. Nashville: Word Publishing Co., 1999. Reissued as Nelsons New Testament Survey.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9.

Barclay, William. The Letters of John and Jude. The Daily Study Bible series. 2nd ed. Edinburgh: Saint Andrew Press, 1962.

Bateman, Herbert W., IV. “Rebellion and God’s Judgment in the Book of Jude.” Bibliotheca Sacra 170:680 (October-December 2013):453-77.

Bauckham, Richard J. Jude, 2 Pet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series. Waco: Word Books, 1983.

Baxter, J. Sidlow. Explore the Book. 6 vols. in 1.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0.

Bigg, Charl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and St. Jud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series. 2nd ed. and reprint ed. Edinburgh: T. and T. Clark, 1961.

Blum, Edwin A. “Jude.” In Hebrews-Revelation. Vol. 12 of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2 vols. Edited by Frank E. Gaebelei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1.

Calvin, Joh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The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series, volumes 20 and 21. Edited by John T. McNeill. Translated by Ford Lewis Battle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0.

Carson, Donald A., and Douglas J.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2nd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5.

Cedar, Paul A. James, 1, 2 Peter, Jude. The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 series. Waco: Word Books, 1984.

Coder, S. Maxwell. Jude: The Acts of the Apostates. Chicago: Moody Press, 1958.

Darby, John Nelson. Synopsi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5 vols. Revised ed. New York: Loizeaux Brothers Publishers, 1942.

DeGraaf, David. “Some Doubts about Doubt: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Diakrino.”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8:8 (December 2005):733-55.

Desjardins, Michel. “The Portrayal of the Dissidents in 2 Peter and Jude: Does It Tell Us More About the ‘Godly’ Than the ‘Ungodl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30 (June 1987):89-102.

Fanning, Buist M. “A Theology of Peter and Jude” I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pp. 437-71. Edited by Roy B. Zuck. Chicago: Moody Press, 1994.

Gaebelein, Arno C. The Annotated Bible. 4 vols. Reprint ed. Chicago: Moody Press, and New York: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70.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y C. G. Wilke. Revised by C. L. Wilibald Grimm. Translated, revised and enlarged by Joseph Henry Thayer, 1889.

Green, Michael. The Second Epistle General of Peter and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ud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se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5.

Guthrie, Donald.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3 vol. 2nd ed. London: Tyndale Press, 1966.

Henry, Matthew.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One volume ed. Edited by Leslie F. Chur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Co., 1961.

Hiebert, D. Edmond. “An Exposition of Jude 3-4.” Bibliotheca Sacra 142:566 (April- June 1985):142-51.

_____. “An Exposition of Jude 12-16.” Bibliotheca Sacra 142:567 (July-September 1985):238-49.

_____. “An Exposition of Jude 17-23.” Bibliotheca Sacra 142:568 (October-December 1985):355-66.

_____. Second Peter and Jude: An Expositional Commentary. Greenville, S.C.: Unusual Publications, 1989.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dited by James Orr. 1939 ed. 5 vols. S.v. “Jude, The Epistle of,” by William G. Moorehead. 3:1767-71.

Jamieson, Robert; A. R. Fausset; and David Brown. Commentary Prac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Reprint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1.

Johnston, Jason. “The Multichiastic Structure of Jud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urpose of the Epistle.” Th.M. thesis,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2008.

Kelly, J. N. D.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Jude. Thornapple Commentaries series. Reprint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1.

Lange, John Peter, ed.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 12 vols. Reprint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0. Vol. 12: James—Revelation, by J. P.

Lange, J. J. Van Oosterzee, G. T. C. Fronmüller, and Karl Braune. Enlarged and edited by E. R. Craven. Translated by J. Isidor Mombert and Evelina Moore.

Lawlor, George Lawrence. Translation and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ude. Nutley,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2.

Lenski, Richard C. 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 Reprint ed. Minneapolis: An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61.

Litfin, A. Duane. “A Biblical Strategy for Confronting the Cults.” Bibliotheca Sacra 135:539 (July-September 1978):232-40.

MacDonald, William. II Peter and Jude: The Christian and Apostasy. Wheaton: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72.

Mayor, J. B.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ude.”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5 (1910):207-78. 5 vols. 4th ed. Edited by W. Robertson Nicoll.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00-1912.

McGee, J. Vernon. Thru the Bible with J. Vernon McGee. 5 vols. Pasadena, Calif.: Thru The Bible Radio; and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Inc., 1983.

McNeile, A. 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2nd ed. Revised by C. S. C. William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5.

Morgan, G. Campbell. An Exposition of the Whole Bible. Westwood, N.J.: Fleming H. Revell, 1959.

_____. Living Message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2 vols.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 1912.

_____. The Unfolding Message of the Bible. Westwood, N.J.: Fleming H. Revell Co., 1961.

The Nelson Study Bible. Edited by Earl D. Radmacher.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7.

Pentecost, Edward C. “Jude.”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p. 917-24. Edited by John F. Walvoord and Roy B. Zuck. Wheaton: 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 Victor Books, 1983.

Plummer, Alfred.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 vols. Hartford, Conn.: S. S. Scranton Co., 1903.

Reicke, Bo. The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and Jude. Anchor Bible serie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 1964.

Robertson, Archibald Thomas. 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6 vols.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31.

Salmond, S. D. F. “Jude.”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Reprint ed.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n.d.

Savelle, Charles H. “Canonical and Extracanonical Portraits of Balaam.” Bibliotheca Sacra 166:664 (October-December 2009):387-404.

Senior, Donald. “The Letters of Jude and Second Peter.” The Bible Today 25:4 (July 1987):209-14.

Sidebottom, E. M. James, Jude, 2 Peter.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se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and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82.

Thiessen, Henry Clarence.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2.

Thompson, R. Duane. “Jude.” In The Wesleyan Bible Commentary. 6 vols. Edited by Charles W. Cart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4-1969.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Testament: A Translation into Modern English. Chicago: Moody Press, n.d.

Wallace, David H. “Jude.” In 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pp. 1487-90. Edited by Charles F. Pfeiffer and Everett F. Harrison. Chicago: Moody Press, 1962.

Walvoord, John F. Daniel: The Key to Prophetic Revelation. Chicago: Moody Press, 1971.

Wand, J. W. C.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Peter and St. Jude.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series. London: Methuen & Co., 1934.

Ward, Ronald A. The Epistles of John and Jude: A Study Manual. Shield Bible Study seri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5.

Wiersbe, Warren W.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2 vols. Wheaton: 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 Victor Books, 1989.

Wilkin, Robert N. “He Is Able to Keep You From Stumbling! Jude 24.” 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 News 9:1 (January-February 1994):2-3.

Williams, Nathaniel Marshman.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ude.”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1888. Reprint ed. Philadelphia: American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 n.d.

Witmer, John A. “The Truth about Error.” Bibliotheca Sacra 124:495 (July-September 1967):248-53.

Wolff, Richard.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ud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0.

Woods, Guy N. A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Epistles of Peter, John, and Jude. Nashville: Gospel Advocate Co., 1954.


1 See Donald A. Carson and Douglas J.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pp. 690-92.

2 See J.B. Mayo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ude”,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5:226-29.

3 Richard L. Bauckham, Jude, 2 Peter, p. 3.

4 Ibid., p. 16.

5 For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2 Peter and Jude, see D. Edmond Hiebert, Second Peter and Jude, pp. 196-200; and Charles Bigg,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and St. Jude, pp. 216-24.

6 See Donald Guthrie,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3:229-33.

7 Hiebert, p. 185. See pp. 185-92 for evidence of Jude’s authenticity.

8 E.G., Bauckham, p.3. See Bigg, pp. 305-10, for references to Jude in the writings of the early church.

9 See Jason Johnston, “The Multichiastic Structure of Jud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urpose of the Epistle” (Th.M. thesis,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2008).

10 Edward C. Pentecost, “Jude,”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 918.

11 The Nelson Study Bible, p. 2156

12 Michael Green, The Second Epistle General of Peter and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ude, p. 39. Cf. A. T. Robertson, 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6:184.

13 G Campbell Morgan, An Exposition of the Whole Bible, p. 532.

14 See Herbert W. bateman IV, “Rebellion and Gods Judgment in the Book of Jude”, Bibliotheca Sacra 170:680 (October-December 2013):453-77.

15 Adapted from G. Campbell Morgan, Living Message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2:2:195-208.

16 S. Maxwell Coder, Jude: The Acts of the Apostates, p. 7.

17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192.

18 Paul A. Cedar, James, 1, 2 Peter, Jude, p. 244.

19 Pentecost, p. 919.

20 R. Duane Thompson, “Jude,” in The Wesleyan Bible Commentary, 6:389.

21 J. W. C. Wand,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Peter and St. Jude, p. 196.

22 Matthew Henry,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p.1967.

23 D. Edmond Hiebert, “An Exposition of Jude 3-4,” Bibliotheca Sacra 142:566 (April-June 1985):144.

24 G. F. C. Fronmüller, “The Epistle General of Jude,”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12:5:13.

25 Guy N. Woods, A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Epistles of Peter, John, and Jude, p. 385.

26 Cedar, p. 250.

27 G. Campbell Morgan, Living Message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2:2:203.

28 Nathaniel M. Williams,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ude,”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7:8.

29 J. Vernon McGee,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ude”,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7:8

30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of John and Jude, p. 211.

31 E. M. Sidebottom, James, Jude, 2 Peter, p. 83. Cf. Pentecost, p. 920.

32 Buist M. Fanning, “A Theology of Peter and Jude,” i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p. 468.

33 J.N. Darby, Synopsi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5:555.

34 Bauckham, p. 11.

35 McGee, 5:852.

36 Mayor, 5:256

37 Green, p. 162.

38 E.g., Michael Desjardins, “The Portrayal of the Dissidents in 2 Peter and Jude: Does It Tell Us More About the ‘Godly’ Than the ‘Ungodl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30 (June 1987):93-95.

39 See J. N. D. Kelly,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Jude, p. 252; J. B. Mayo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ude,”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5:257; and Henry Alford, The Greek Testament, 4:531.

40 E.g.,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226; George Lawrence Lawlor, Translation and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ude, p. 60, footnote 57; and Bigg, p. 327.

41 Bauckham, p. 41.

42 McGee, 5:854

43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185.

44 Arno C. Gaebelein, The Annotated Bible, 4:179.

45 Henry, p. 1968.

46 Green, p. 164.

47 E.g., Edwin Blum, “Jude,” in Hebrews-Revelation, vol. 12 of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p. 389.

48 Sidebottom, p. 85.

49 See Warren W.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2:551-52, for refutation of this view.

50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14:15.

51 E.g.,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aedia, s.v. “Jude, the Epistle of,” by William G. Moorehead, 3:1771).

52 E.g., Lenski, pp. 610-12, 650-52.

53 Mayor, 5:260.

54 Ronald A. Ward, The Epistles of John and Jude: A Study Manual, p. 81.

55 See James E. Allman, “Suffering in the Non-Pauline Epistles”, in Why, O God?  Suffering and Disability in the Bible and Church, p. 205.

56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655.

57 Arno C. Gaebelein, The Annotated Bible, 4:179-80. See also Richard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 p. 616; Morgan, 2:2:198.

58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241.

59 Ibid., p. 243.

60 McGee, 5:860.

61 John F. Walvoord, Daniel: The Key to Prophetic Revelation, p. 246.

62 Plummer, 6:656.

63 Bauckham, p. 61.

64 Lenski, p. 641. See Bauckham, pp. 65-76, for an extended excursus on the background and source of verse 9.

65 Richard Wolff,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ude, pp. 91-92. Cf. vv. 8, 10, 11, 15, 16.

66 Barclay, p. 222.

67 Green, p. 171.

68 Williams, 7:14.

69 Coder, p. 72.

70 Alford, 4:536

71 Barclay, p. 225.

72 Blum, p. 392. Cf. Charles H. Savelle, “Canonical and Extracanonical Portraits of Balaam,” Bibliotheca Sacra 166:664 (October-December 2009):387-404.

73 McGee, 5:863.

74 Barclay, p. 192.

75 Lawlor, p. 83. Italics added for clarification.

76 Wiersbe, 2:555. Italics his.

77 D. Edmond Hiebert, “An Exposition of Jude 12-16,” Bibliotheca Sacra 142:567 (July-September 1985):240-41.

78 McGee,5:864

79 Hiebert, p. 242.

80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Testament.

81 Alford, 4:537.

82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261.

83 Kelly, p. 272.

84 Williams, 7:16.

85 Hiebert, “An Exposition . . . 12-16,” p. 243.

86 See Kelly, p. 274, for a refutation of this view.

87 Cf. Fanning, p. 465; Bauckham, p. 96.

88 David H. Wallace, “Jude,” in 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p. 1489.

89 Wolff, p. 113.

90 Williams, 7:18.

91 Hiebert, “An Exposition . . . 12-16,” p. 247.

92 Mayor, 5:272.

93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273.

94 Green, p. 180.

95 See my discussion of this subject in my notes on 2 Peter.

96 D. Edmond Hiebert, “An Exposition of Jude 17-23,” Bibliotheca Sacra 142:568 (October-December 1985):358.

97 S. D. F. Salmond, “Jude,”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p. 14.

98 A. Duane Litfin, “A Biblical Strategy for Confronting the Cults,” Bibliotheca Sacra 135:539 (July- September 1978):235. Cf. 1 Pet. 1:5-7.

99 Hiebert, “An Exposition . . . 17-23,” p. 360. Cf. Phil. 2:12.

100 McGee, 5:871.

101 Cedar, p. 258.

102 Jamieson, Fausset, and Brown, p.1521.

103 Hiebert, “An Exposition . . . 17-23,” p. 361.

104 Plummer, 6:662.

105 Pentecost, p. 923.

106 Hiebert, “An Exposition . . . 17-23,” p. 362.

107 Idem, Second Peter . . ., p. 286.

108 David DeGraaf, “Some Doubts about Doubt: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Diakrino,”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8:8 (December 2005):742-43.

109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290; Lawlor, p. 127. Cf. John 15:6; 1 Cor. 3:15.

110 Coder, p. 116. Cf. Rev. 20:15.

111 The Neslon…, p.2156.

112 J. Sidlow Baxter, Explore the Book, 6:316.

113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204.

114 Bo Reicke, The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and Jude, p. 217.

115 William MacDonald, II Peter and Jude: The Christian and Apostasy, p. 92.

116 Hiebert, Second Peter . . ., p. 295.

117 See Robert N. Wilkin, “He Is Able to Keep You From Stumbling! Jude 24,” 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 News 9:1 (January-February 1994):2-3.

118 Bigg, p. 344.

119 Donald Senior, “The Letters of Jude and Second Peter,” The Bible Today 25:4 (July 1987):211.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