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10. 住了罢! 静了罢 (马太福音 8:23-27)

Related Media

耶稣在加利利海平静风浪是福音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只要阅读马太福音 8:23-27这几节经文,我们便能得出耶稣拥有在大自然之上的权柄,而门徒因信心薄弱的缘故而感到害怕。马太福音以一系列的故事报告了耶稣在各领域权柄,这些故事的范围还包括:疾病、灵异世界、死亡和罪。这些故事描绘这位王不仅是以色列的王,祂也是大自然的王。

这故事编排在第八章,无疑是要展示耶稣的权柄。若按时序,它应在耶稣地上事工较后期发生;大约在耶稣事工第二年的秋冬期间(公元31年秋冬)。这么说的理由是马太福音9:9 记载呼召马太的事迹,而马太目睹这些事件,所以呼召马太应在湖边各事件发生以前。马太若因修辞目的或神学目的而重新编排事件的记载次序,并没有问题。

处理这段经文时,你仍有一些明显的难题需要处理。当你阅读对观福音 1 的经文时,你很快便会发现问题所在。这三篇平行的经文是马太福音8:23-27、马可福音4:37-41和路加福音8:23-25。

首先,马太福音记载门徒向耶稣呼求:「主啊! 救我们,我们丧命啦! 」马可则记载说:「夫子! 我们丧命,你不顾么? 」而路加福音的记载则是:「夫子! 夫子! 我们丧命啦! 」这明显的「分歧」常常给我们好机会去理解对观福音。有些学者会尝试分析故事来决定门徒到底说了甚么话,为何福音书的作者的报导那么「混账」。可是,这些书虫的生硬观点,完全不真确。这些可以全都是门徒曾说的话,可能还不止这些呢! 试想想,我们若在湖中遇到突然而至的滔天大浪,我们坐的小船正下沉;故事中的门徒正处于这种恐惧中,不同的话从他们口中呼喊出来。你认为他们会聚在一起商量,决定用甚么言辞后,找个代表去叫醒耶稣吗? 当然不会。因此,将三卷福音书里门徒所说的话合起来,给我们反映了门徒在船上遇到灾难时的惊惶失措的场景。马太把他记得的记下;马可记录彼得的话写成马可福音,他把彼得所记得的记下来;路加透过研究写成路加福音,他追寻了一些其他人的记忆记下来。这并不是互相矛盾的陈述,也并不是差异。每位福音书的作者都记下了一些当时在船上发生的事情。

一个相似但较麻烦的问题,是耶稣斥责门徒的话有差异。按马太的记载,耶稣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 为甚么胆怯呢? 」马可的记载是:「为甚么胆怯? 你们还没有信心么? 」而路加则简单地记载:「你们的信心在那里呢? 」这些记载有少许差异,他们的并非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而是报告了耶稣所说的话。可是我们要记着,福音书的作者记载事情,并不是按口述抄录,他们是用自己的话讲述发生的事情。2 不同的福音书用了不同的措辞,他们都并不是不正确。耶稣斥责门徒信心微弱,路加捕捉了斥责的要点,撮要成一个问句;马太和马可的记载还包含了耶稣质询门徒为何害怕的言词。此外,马太选用「小信」,而马可却说:「你们还没有信心么? 」马可的意思并非指门徒完全没有信心,他的意思是门徒已经跟随耶稣好些时日了,他要传递的信息是门徒信心不足够,他所说的其实和马太所说的相同。

当你比较这三本福音书的故事时,紧记福音书的作者可以自由地撮写一些讲话,或将所说的用他们自己的言词写出来。当所说的是重要的教导或一些经常重复的教导,他们在福音书的记载会则较接近确实的用语。有时一番肯定的话,可以问句形式写出来;又或许正面的,以反面的方式表达。他们尝试捕捉说了些甚么,但把捕捉到的用他们个别听众群体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我在课堂给学生交功课的指示,我郑重地告诉他们只可在纸的一面书写。有一个位学生问另一位同学:「老师说甚么? 」同学回答:「他说,不要写在纸的背面。」假如我们寻求一字不改或录音式的对话内容,那学生并非复述我的话;但却可以肯定那是我所说的话的意思。用另一个表达方式,也许能帮助那位同学较容易明白(他没有好好去聆听的习惯)。故此,当你遇到叙述上一些明显差异时(有些诠释者喜欢利用它们,把它们说成错误),要记着,作者有一定自由度,用他们自己的言词去总结或挑选部份材料写成他们的作品。但我们要小心,他们并不是以谎话去美化或点缀事件。

阅读经文

23 耶稣上了船,门徒跟着他。24 海里忽然起了暴风,甚至船被波浪掩盖;耶稣却睡着了。25 门徒来叫醒了他,说:「主阿,救我们,我们丧命啦! 」

26 耶稣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胆怯呢? 」于是起来,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就大大的平静了。

27 众人希奇,说:「这是怎样的人? 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

对观福音的平行经文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马可还提供了一些额外资料:事件在晚上发生( 4:35 ),耶稣说:「我们渡到那边去罢。」(4:35),有别的船和他们同行(4:36),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4:38),耶稣斥责风,向海说:「住了罢! 静了罢! 」(4:39),门徒大大的惧怕(4:41),彼此说:「这到底是谁? 」(4:41)。

路加说「有一天」耶稣对门徒说:「我们可以渡到湖那边去。」(8:22),耶稣睡着了(8:23),湖上忽然起了暴风,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8:23)。其它的差异则只是用语上的微小差异。

所以,三段经文合起来给我们一幅更完整的图画,将它们保持在脑海中很有帮助。不过,今次是查考马太福音的经文,因此,是次研经将会集中在马太福音所提出的各点。因为你是研读马太在福音书怎样处理这事件。

经文的背景和环境

我们若了解一些直接事件,再看故事的重点会有帮助。我们要处理加利利海突然而来的暴风。这海(若称它为「湖」则更贴切)在以色列北部,是该国的一个淡水湖,故此是一个捕鱼的好地方。在福音书经常被提及的迦百农和伯赛大在湖的西北和北部岸边的渔村。

这湖最阔的地方有七哩(形状像竖琴,因此在希伯来文被称为 “ Kinnereth ” ),湖的最深处有 160 呎,但在一年间的不同时期会有变化,湖面在海平线下 600 呎。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应该在湖的西北,耶稣和门徒在迦百农附近上船,因他们在「对岸」格拉森附近下船(在湖的东面沿岸一半的路程)。

加利利海突然而来的风暴十分普遍。我曾计划与一组人乘船游湖,却因湖的对岸翻起十五呎高的巨浪而取消。这湖位于一个著名的裂谷,这条天然的裂缝从这地区的北面一直伸延,经过约旦河谷、死海、直到非洲。北面的黑门山高9,000呎,而死海却在海平线下1250呎,即从河谷到沙漠这个很短的距离,有极大的落差。河谷常常突然起热风,当遇上从北面黑门山而来的冷风,便会引发突然而来的风暴。

这些资料,你可以从一本好的神学辞典查到。假如你能亲身到以色列,便能更确切地感受到距离、气候、高度等情况。

经文中耶稣和门徒所乘坐的渔船并非是一艘大渔船。考古学家在数年前发现了一艘第一世纪同类的渔船。那年极干旱,湖水下降,他们在迦百农南岸发现一艘埋在泥中2000年的渔船,他们用了数年的时间把船修复。该船现在放在湖旁革尼撒勒一所新建的博物馆中。船并不大,乘坐十多人没有问题,但若坐很多的人便不可以了。因此,我们不难明白经文中那些在船上的人,纵使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渔夫,坐在这样的渔船上遇到风暴,也难免惊惶失措。

经文观察

结构 :这段很短的经文,结构十分清晰,按描述的事情,可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湖突然起了风浪,门徒向耶稣求救;第二部份是耶稣责备门徒和平静风浪;第三部份是门徒对耶稣感到惊讶的话。

对比 :我们亦可以从对比这个角度来看这故事。风暴与神迹后的平静作对比;门徒的惶恐不安和在船上睡觉的耶稣成对比;耶稣责备门徒和耶稣责备风浪作对比。假如我们将下一个故事也纳入范畴,门徒问这到底是谁也和鬼清楚知道耶稣是谁成对比。

马太喜欢把耶稣和普通人作对比,本章的对比反映福音书本身所提出的矛盾。当耶稣好像一般人被试探时,祂指摘撒旦(马太福音第四章);当耶稣被质疑祂靠着鬼的力量,祂却把鬼赶出来(马太福音第十二章)。这段经文描述耶稣感到疲倦而睡了,但祂却能控制大自然(马太福音第八章)。

耶稣所说的话 。细看经文中耶稣说的话很有益处。上文,我们已经提及对话怎样给我们提供故事情节的意义,在这里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话,我们便只有一场风暴,耶稣的门徒惊惶失措,耶稣平静风浪,门徒感到惊讶。但加上对话,我们便看到耶稣是按门徒的要求平静风浪。但在平静风浪以前,祂责备门徒小信,而事后门徒惊讶这是怎样的人。其实当门徒求耶稣拯救时,已回答了「这是怎样的人」。

在门徒请求耶稣与他们感到惊讶之间,耶稣责备他们信心微弱,是这段经文的焦点。这显示耶稣行这神迹并非为了证明祂的宣告,而是为了建立门徒的信心。

经文分析

这段经文十分简洁,而我们又已经留意到好些事情,因此在这里,我们的讨论也会很简洁。假如我们逐部份仔细地分析经文,我们可以观察到帮助我们得出经文的信息的一些事情。

I. 门徒在风浪中求主救他们(第23, 24节)

我们在上文已经讨论了船和风浪的问题,在此不再重述。经文提及耶稣登船(离开群众)和门徒随从祂上船。我不会因门徒和祂同行作太多的演绎(有些人会从一些普通句子得出一些属灵事项),因为原文翻作同行的那字,也用来描述那些不论耶稣往那里去也跟随祂,但却不信祂的群众。在这里,只是报告门徒跟随耶稣上船。

起风浪时,耶稣正在睡觉,但门徒却惊惶失措。其他福音书的经文还描述了他们惧怕,不过,从马太福音记述他们向耶稣所说的话:「我们丧命啦! 」也能看到这一点。这些人中,有经验丰富的渔夫,他们在这湖面对过无数的风浪,但他们仍然害怕,这已显示出这次风浪十分厉害。

耶稣正在睡觉表达出人类的特质,值得注意。耶稣在群众中进行祂的事工,精疲力竭,纵然在风暴中,耶稣在船上睡着了。这点提醒我们耶稣也是百份百的人。

门徒所说的话很有趣:「主啊! 救我们。」对于他们来说,这纯粹是一个紧急的请求,他们不想浸死。福音书的这类情节常被信徒群体保留下来,并且增添意义。「主,救我! 」(Kyrie soson)成为有需要的人向主呼求的教会基本礼仪语言。

II. 耶稣平静风浪以激励门徒的信心(第26节)

耶稣对门徒的呼求所作的第一个回应是责备他们信心微弱。祂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 」门徒对耶稣呼求是对的,同时表示他们相信耶稣能救他们;可是他们的恐惧出卖了他们的信心薄弱。他们到耶稣跟前时充满惶恐,并非带着信心。耶稣并没有责备他们把祂弄醒或求祂救他们,但却责备他们在惶恐中叫醒祂。他们已和耶稣在一起超过一年了(从时序得知),听了耶稣许许多多的教导和看见祂行的神迹,他们应当有更强的信心(「小信」亦曾在6:30; 14:31; 16:8; 17:20; 和路加福音 12:28 使用)。但他们正处身使他们惊惶失措的风浪中,他们想即使神的儿子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快要丧命了。故此,耶稣提出的修辞问句:「为甚么胆怯呢? 」无须作答,意即告诉他们,祂在这里,他们没有甚么需要害怕的。

耶稣接着责备风和浪,它们便静止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话所带有的权柄在大自然之上。祂曾经使用祂的话语行神迹,现在祂再次使用祂的话语静止风浪。当然,一些自由派的神学家会说这是巧合,突然起的风浪也很可能是短暂的,而耶稣因知道这情况,在风浪将停的那一刻责备风浪。可是这样说却不合常理,因为那班极有经验的渔夫,直到耶稣把风浪平静前,都以为他们会丧命;如果风浪会突然静止,他们也定必能够预见。这是基督所行的一个神迹,显示祂的权柄在风浪之上。

经文中使用「斥责」一词有点特别,值得我们细看。这词一般用于谴责一些不当的事情,比如门徒信心薄弱,这给我们一些关于风浪的线索。虽然是一场大风浪,却是有关大自然别的问题的征状。

这词显示耶稣的权能。耶稣是百份百的人,但同时是「人子」(参马太福音16:21-23,但以理书7:13-14),这表明祂是弥赛亚,人人都相信祂就是全地的主。

耶稣使用带有权能的命令把风浪平静,也扫除了门徒的恐惧。透过在困境给予的照顾,耶稣去除他们的恐惧,帮助他们建立对祂的信心。耶稣斥责门徒的小信,并非只想指出他们信心薄弱,而是要解决他们信心薄弱的问题。每当他们回顾这事件时,他们便会想起耶稣问他们:「为甚么胆怯呢? 」他们与祂同在时,不会再次如此惊惶失措。

这点成了这段经文给所有信徒的重点。纵然我们在生命中遇到很多威胁,使我们惧怕,当我们愈认识我们的主和祂的能力,我们就愈不会感到害怕。在祷告中祈求救我们脱离凶恶的祈求会减少,在惶恐和绝望中作这祈求也会减少;而怀着信心的祈求则会增加。

III. 门徒对祂的大能感到希奇(第27节)

门徒的反应是希奇!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因此他们问:「这是怎样的人? 」这问题其实是修辞手法,并非要求答案,而是表达没有别的人能作这样的事。试问谁能凭口里所出的话使风和浪顺服? 答案十分明显:没有!

马太透过这话表明耶稣是独一的,因祂的权柄在大自然之上,祂拥有真实的权柄。

与旧约经文的联系

这里没有直接引用旧约经文,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耶稣的话语能力加以联系。使用说话来控制大自然,是旧约对神的描述。你或许会即时联想起创世时,神透过祂的话语使各事物存在,当中包括了对海的控制(创世记第一章)。控制海的这个主题在约伯记38:8-11被强调,而那想法对圣经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海代表祸患。控制海表示神能控制宇宙中的祸患。事实上,按古代近东文化,海代表阴间、深渊和邪恶的敌人。而神却被描述为胜过波浪澎湃的海洋(诗篇95篇)。

诗篇第 29 篇和我们所研读的经文,可以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诗篇29篇描述地中海的雷暴直扫黎巴嫩的内陆,引发地震、山摇树倒。这一切被视为「主的声音」(并非巴力 – 迦南掌管雨的神;而耶稣平静风浪这事件在迦南发生)。这诗结束时,提醒读者神掌管大洪水(创世记第6章),所以,按旧约的记载,只有神有权命令和控制大自然,特别是诗篇29篇所描述大自然灾难性的风暴,我们还可以参考诗篇65:5-7; 89:9; 107:23-32 。此外,一些故事,例如:底波拉战西西拉(士师记4-5章),神使用雷暴来协助以色列。

耶稣平静风浪,祂的命令显示出祂拥有属天的权柄。门徒却感到希奇这是怎样的人?倘若明白道成肉身的神与我们同在,我们便得到这问题的终极答案。

与新约经文的联系

在门徒面前的耶稣,无可置疑是百份百的人,可是祂却拥有在大自然之上的特别权柄,祂可管治世界与海。诗篇第八篇说神叫祂比天使微小一点,却叫万物都服在祂脚下。万物在人的治理下(创世记1:27-28);希伯来书的作者,引用诗篇第八篇说:「我们所说将来的世界,神原没有交给天使管辖。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 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希伯来书 2:5-9 ) 耶稣是第二个亚当,是仁义的种子,开创一个新人类。

我们研读的经文,是一个和大自然相关的神迹。耶稣展示了神的计划,这也是为何耶稣选择自称作「人子」。「人子」这称呼出于但以理书7:13-14,是给弥赛亚的称谓。同时,祂亦把自己描述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满有大能,但却谦逊、顺服,并且顺服至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管治大自然的能力,在希伯来书的开端已经述说了。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耶稣常用权能的命令(所说的话)托住万有(希伯来书1:3)。有时,主带有权能的话,以生动逼真的图画描述出来,例如启示录记载:从祂口中出来一把两刃利剑,可以击杀列国(启示录19:15)。

结论及应用

这段经文的信息十分直接:耶稣拥有在大自然之上的权柄。这几章关于君王所作出的整体描写,显示祂有权柄执行祂到世上来的任务。耶稣的权能通常是透过祂充满大能的行动和神迹显示出来。好些时,所行的神迹并不壮观,但已足以向我们展示神的儿子的本质,但祂也像我们有那么多的限制。

这对我们有甚么意义呢? 首先、它帮助我们建立在基督里的信心。我们并非追随一位漂泊不定,来自加利利的传道者;我们追随的耶稣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对祂来说,没有甚么是不可能的。

其次、当我们在生命中面对问题与危难时,透过祷告表达我们的信:「主啊 救我们。」这段经文有趣的地方是耶稣没有因所祈求的事责备门徒,纵使门徒「小信」,耶稣还是按他们的请求平静风浪。转向基督,向祂祈求,都是信心的行为,向祂祈求是正确的。

第三、当我们在圣经和我们身周信徒的的经历(也许我们自己的经历),愈看到主的大能,我们的信心会愈强。这生中我们经常在惶恐中争扎,只因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可是,我们所学的愈多,信心渐长,就如门徒一般(参使徒行传第二至第四章),我们会变得自信和勇敢,对主的信心增添。在建立信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忍耐,并且持之以恒。尽管我们惧怕与惶恐,只要有薄弱的信心,我们仍可向主呼求:「主啊! 你若愿意,求你拯救 / 医治 / 引领 / 保护...」 祂常常回应我们的祷告,祂使用的方式,我们只能感到希奇,并且说:「这是怎样的人? 」


1 研读福音书时、你会经常遇到翻译作「对观」(synoptic)这个字,synoptic这个字由两部份组成,‘syn’意即一起或共同,而另一部份‘ optic’意思是看见或视觉。 我们用这个字来描述首三卷福音书,虽然这三卷福音书的描述有些分别,但格局相近。 约翰对于耶稣的生平有不同的观点,故此平行经文不多。

2 很多现代的学者假定:福音书的作者是按照有关基督的言行较早期,但不同的来源,并且按其写作目的,将基督的话作出编排。 不过,他们却没有凭空虚构或扭曲其义。

Report Inappropriat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