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study the Bible

V. 圣经诠释

Related Media

「释经的方法有数百种,你怎么知道你所采用的方法是正确的呢?基督徒对于好些课题存不同的意见(例如创世记第一至第二章,有人解释作是预言的应验,也有人用来将战争合理化)。但实际上,基督徒在基本教义上是同多异少的,差不多所有的信徒群体都有相同的真理基础 – 神、人、罪和救恩(鲁益师(C. S. Lewis)称之为「基督教仅是这样」)。大部份的基督徒都认同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的信条。」

圣经诠释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错误的释经方法,又或是变改了诠释方法(释经学)。另外,有些人将个人默认的观念强加在经文,而不让圣经自己说话。假如我们使用基本释经原则,大部份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下是释经的十五个原则,在每个原则后有练习,希望能帮助你们掌握释经的技巧。

圣经权威的原则

不要将圣经当作一本教科书。它并不是给我们仅仅用来观察的客观存有,而是要我们遵行的神谕。当我们读经时,我们要抱持尊敬、谨慎的态度去领受圣经的教导。因为有神的灵,所以圣经是活的,能改变那些作回应的人的生命。圣经不单可信,读经的人还可以在圣经的章节中找到无穷的新真理。我们愈进深地发掘,我们愈能得到更多的领受,给我们带来心意更新。我们也会慢慢地从人的角度转化从神的视野看事物。

练习:查尔斯.莱利(Charles C. Ryrie)为「默示」下的定义:「神监督地上的作者,透过他们的个人特质,正确无误地将祂给人的启示书写和记录下来,如神亲自启廸。」请读以下章节,并简述它们怎样帮助你明白圣经的启示:耶利米书30:2;马太福音5:17-18,15:4;约翰福音10:35, 17:17;使徒行传28:25;提摩太后书3:16-17;彼得前书1:10-12;彼得后书1:20-21, 3:15-16;启示录22:19。

圣经权威的延伸

圣经的权威并不局限于和宗教信仰相关的事情,它还延伸至它所确定的各样事情,当中包括:历史事件、地理、年代学、旧约和新约的神迹。圣经面对多方面挑战,例如:但以理书记载的预言不是但以理所写;耶稣并没有行神迹喂饱群众,只是激励他们和别人分享午餐。假如圣经记载的这些事迹不可信,我们又怎能肯定圣经的其它内容可信呢?我们要决定我们是否愿意服在圣经的权威之下。只是,我们只有信服圣经,才能明白圣经的信息。

练习按约翰福音7:17,在甚么条件下才能认识耶稣真正的权能?

圣经、传统和经验

神的话语应该是我们的终极权威。传统和经验都是宝贵的,但我们仍须在圣经的亮光下加以诠释。不是教会决定应该教导会众那些经文;而是圣经决定教会该教些甚么。传统是重要的权威,但并非终极的权威。很多传统,不管是真的假的,在整个教会历史上浮现。假如某个传统或个人经验明显地与圣经教导相违,这并不是从神而来的;相反,从神而来的经验肯定圣经真理。如果基督教是真实的,它的教导应该可行,并且能改变人的生命。

练习:如果有一个人决定在数年里增加他的奉献,最后,他发现自己的经济能力好了。这能否证明如果其他人也增加奉献,也会有相同的果效呢?为甚么?

圣经和人类的理性

理性好像传统一样,是权力的来源,但同样需要放在圣经权威之下。圣经里好些真理是难以理解的:为甚么耶稣基督是完完全全的人?为甚么三位一体的神是一位神而又有分别?这些事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他们超出了人类的理解力。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只有两个选择:将我们的理性服在圣经的权威下,接受由此而来的张力;又或者高举理性在圣经之上以消除张力。(例如:低眨基督的神性或人性)。

练习:圣经教导我们神是具有主权、至高无上的神,而人要承受神所作的决定。比较罗马书9:6-21和罗马书10:9-15,你怎样处理这两篇经文带来的张力?

圣经是一个整体的原则

这原则建议我们要以圣经为一本完整的书。虽然多样性,但却是一个整体。圣经的主题是神透过祂无瑕无疵的儿子代赎不完美的人类的罪,使人回归祂那里,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拯救计划。我们需抓紧每一卷书和这个中心主题的联系。当我们愈能掌握这主题,我们便愈能正确地解读圣经的细节。

旧约是新约的基础,要明白新约的经文,我们需要对历史和旧约有一定的概念,否则,很多新约的经文便难以理解。例如:要理解希伯来书第九章,便需要对旧约会幕结构和功能有所认识。

练习:有指控说新约的神充满爱和恩典,但旧约的神却是严苛的和充满怒气。你怎样回应?

渐进启示的原则

圣经这本书自己本身是一本完整的书,不过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却不要忽略圣经的渐进式启示。圣经的写作时期超过十五个世纪,对神的描述和神的救恩计划,是渐次的加深和显明。我们可以这样说:「新约早已隐含在旧约里;而新约将旧约显明。」

但这并不是说圣经里的宗教和伦理准则是从简单的进化成精巧的。我们应该说圣经里关于神的属性透过圣经历史渐次显明(参希伯来书1:1-2)因为神在新约里将自己完全显明。我们必须小心防避将新约读进旧约里的试探;也要提防将旧约的律法和礼仪规例强加于现代的陷阱(例如:犹太人的食物条例)。

练习:在这原则的亮光下阅读希伯来书10:1-18。

清晰的原则

这原则告诉我们要让圣经自己说话。我们应以经解经,因为圣经本身是最好的诠释者和评论者。我们要从已知的、清晰的去诠释那些不认识的或不清晰的经文。当我们和一段难明的经文角力时,参考相似和相关的经文,是最直接简单的方法。那难解难明的经文,要遵照那清晰的来处理。凡是和救恩与成圣相关的经文,都清楚地启示了。

明智的方法是先透过福音书和书信开始熟习圣经,再去读那些艰深的书卷,如:以西结书和启示录。

练习:从救恩的角度去比较加拉太书5:4 和约翰福音10:27-29。那一篇经文较为清晰呢?

经文互参的原则

一个合乎圣经教导的教义,必须完全建基于圣经。我们可以透过经文互参来建立我们对神学的认识。假如我们将教义建立在含糊、富争议性或一两个偏僻难解的经文上,是不智的。

这原则告诉我们要以经文互参的方式去了解圣经的教导。互参包括:1.字义互参:比较一个字在不同经文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2.概念互参:比较近似概念和教义的经文。例如复活和买赎。3.平衡经文互参:比较不同经文对同一事件的记述。例如:喂饱五千人;记载在列王纪下、历代志下和以赛亚书里的犹大王希西家的生平。我们可以从相关的经文作出理性的归纳(以不同经文的共通点作出总结),或推演(透过共有的前提作出特定的应用)。

练习:以下是一些被用作支持不合圣经教义、用来反驳信徒有得救确据的的艰深经文:约翰福音15:6;希伯来书6:4-6;雅各书2:24 被人用来证明人要有「义行」才得救;而马可福音16:6,使徒行传2:38, 22:16被用来教导水礼是救恩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个案的问题在那里?

练习:摩门教使用哥林多前书15:29作为他们进行「代理人受洗」的理据。你会怎样作回应?

上下文的原则

当我们诠释一段经文时,必须在最接近的上下文(即经文前数节和后数节)的亮光下进行;又或是较远的上下文(即整卷书、新约、旧约或全本圣经)作为背景。当一节经文按着上下文的原则、考虑处境来作出诠释,就不会像将经文抽出来独立解读那么容易将经文扭曲。

最接近的上下文(第一层)是指那被诠释的经文附近的章节,例如:要诠释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三个比喻,我们必须明白这三个比喻是耶稣向法利赛人和文士所讲的比喻。(路加福音15:1-3

练习:按雅各书1:2-4 为背境,雅各在1:5所说的是那种智慧。

练习:按腓立比书4:10-12去诠释保罗在4:13节的陈述。

较远的上下文(第二层)是经文出处的书卷。我们还需要考虑经文是出于旧约还是新约,并且要探究主题、写作目的和写作的体裁和特色。

第三层是以整本圣经互为上下文。我们需要将所读的经文和圣经教导连接起来,并探究这经文在人类历史中对神的计划有甚么贡献。

第四层的上下文,是考虑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下文「背景的原则」中再探讨。

文本字义一般运用方式的原则

我们应当按文本所用的字的一般运用方式来诠释经文,除非经文的内容告诉你那是一个寓言、象征或比喻,否则应将经文按文本直接合理地解释,而不是刻意寻找甚么隐藏的意义。一段经文不会同时要按字面解、又同时是比喻。例如:「我是羊的门。」(约翰福音10:17)是比喻。原因是以一样没有生命的物体来描述一个活生生的人,这经文绝对不是把耶稣当作一扇木门。只有当字义和内容并不协调相称时,例如:在诗歌体裁或含寓意的语言,我们便应按象征性文字来诠释。

练习:你会用甚么进路去演绎民数记22:21-35关于巴兰和驴的故事?你会按字面解释,还是作寓意解释呢?为甚么?

应用的原则

每篇经文通常只有一个诠释,但却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应用。这原则告诉我们要从不同的应用中,分辨出经文的真正意义。

新约告诉我们,旧约在今天可以作道德和灵性上的应用(例如:罗马书15:4,哥林多前书10:6, 11,提摩太后书3:16-17)。纵使新约告诉我们有些经文含有属灵真理的象征,但这却不是给我们把这些经文作寓意释经的许可证。举例来说:保罗告诉我们旷野漂流时,那出水的盘石预表基督(哥林多前书10:4);另外在加拉太书4:21-31,保罗借用撒拉和夏甲来寓意新约和旧约,我们不要忽略保罗是在神的默示下,把历史事件的寓意写出来。当我们诠释经文时,我们却不可以声称有同样的权威。若非我们如同圣经作者一样得到神的默示指明圣经中的事例或预言有另一个、或一个隐藏的意义,我们的诠释就并非站立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上;假如在没有圣经的凭证下将多个不同的解释强加在一段经文上,我们将会掉进灵性上、象征或寓意的陷阱。

因此,我们当寻求单一的意义。当经文好像有多於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最清晰、最明显的解释为准。经文的应用,应与经文的意义贯彻。例如:我们可以透过观察耶稣和井旁妇人谈话中使用比拟,因而决定和别人分享福音时使用有效的比拟;不过,若我们将经文总结为与别人分享福音时「一定」要使用比拟却是错误的。

练习:有些人诠释雅歌时,将雅歌解释作描绘耶稣基督和祂的新妇–教会,这诠释有充份根据吗?经文应用合理吗?

背景的原则

这原则告诉我们诠释经文时要考虑该经文的历史背景与及相关的习俗和地理环境,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背景,帮助我们了解明白所读的经文。我们应该问:「这经文对那个时代的人和那个文化背景的人有甚么意义呢?」

历史背景包括:作者是谁?写作日期?作者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书卷或书信有甚么写作目的?书卷中引用了甚么典故?谁是写作对象?经文中的主角是谁?

当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时,他正坐牢;他正在等候他会被释放还是被处决;而十年前,保罗曾在腓立比坐牢(使徒行传16:12-40)。这样的背景资料会大大的帮助我们明日这书卷的主题和书信中所使用的典故。

背景也包括经文或书卷中的地理资料。例如:在阿摩司书起首那一连串给列邦的神谕,那些国家将以色列包围了。地图能帮助我们想象那些灾祸是怎样以螺旋式向下,最终也临到以色列(阿摩司1:3-2:16)。另外背景也包括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文化背景包括圣地的礼仪和习俗。它们也能帮助我们明白所读的经文。圣经资源或工具书为我们提供有关洁净礼仪、偶像敬拜、婚宴习俗、东方款客的传统习俗等。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更清晰的图画,帮助我们明白所读的经文对当代的读者有甚么意义。

练习:使徒行传13至15章对你解读加拉太书有甚么帮助呢?

语文诠释的原则

我们必须明白,经文的用语是按写作时期该文字的使用方法写成,因此我们应按文字在写作时期的使用方法和意义去理解经文。

语法学习:纵使我们不懂原文,也可以抽出经文的一些字或词语去发掘它们是从那个希伯来文或是希腊文翻译过来的。我们可以透过《史特朗经文汇编》(Strong’s Concordance) 、《英国人旧约希伯来文及迦勒底文经文汇编》(Englishman’s Hebrew and Chaldee Concordance of the Old Testament)、《Vine’s新旧约圣经辞典》(Vine’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Old and New Testament Words)来查考。我们也可以比较不同的译本或透过索引找出一个字在经文出现的次数和那个作者曾经使用那个字。

神学工具–《旧约神学辞典》(The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和《新约神学字典》(the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是极好的工具书,帮助我们了解一些重要的字在神学上的使用情况,但不要忘记,当我们诠释一个字的意义时,要按那字所在篇章的背景下去演绎。

练习:在罗马书14:23,加拉太书1:23和提摩太前书5:11-12里,「信」这个字有甚么不同的使用方式?

文法诠释的原则

这原则提醒我们诠释经文时,我们要留心句子的文法细节。句子可说是思想的单位,不过,句子却受到文法规则的规范。最理想当然是研究原文的句子结构,但对于大部份读经者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好的注释书能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当我们专注研究一节经文时,我们最好多看几本注释书,看看不同的学者怎样诠释。

练习:查考两本有关约翰福音1:14的注释,从文法所提供的资料,你得到甚么启示?

神学诠释的原则

这原则告诉我们,读经是为了明白经文的含意;而不是将一些意念强加在所读的经文。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学观点。假如我们不留神,我们便会不其然将个人的信念读进经文而将部份经文忽略或不理会。如果这情况发生了,那么我们的神学观便超越圣经的权威之上了。与其按照教义作为基础进行释经(私意解经∕肆意诠释),我们应该让经文说话,按照经文的意义变更我们的故有想法(按经文原意解经)。

练习:阅读马太福音25:1-13十个童女的寓言,你认为抱持不同神学见解的人会使用怎样的进路解读这寓言?你认为寓言的中心思想是甚么?

不同文体的诠释原则

正如在第四部份所述(这系列的前一篇文章 - 圣经的写作特色),圣经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文体和修辞手法。当我们解读圣经时,我们必须考虑文体和修辞手法的特性,因为它们规范了句子的意义。以下我们将粗略地谈谈比喻、寓言和预言的诠释原则。

诠释比喻

除非经文显示经文的内容是比喻,我们应按字面来理解。但若经文属比喻,我们亦应享受经文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圣经有很多的比喻给经文带来了文字的美、吸引力和说服力。

圣经是神的启示,神俯就人,用人能明白的语言、习语、思考方式和经验写成。这是为甚么描写天堂(例如:宝石、黄金、没有眼泪)和地狱(例如:火),选用人曾经历的情境来描述。

当圣经描写神的时候,常常使用拟人法(例如:祂的手、脚、眼、口)。这并不是说神有一个肉体,更夸张的描述如诗篇91:4把神描绘为一只巨鸟(「他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当我们解读比喻的时候,不能按字面解释;但这并不是指比喻背后没有文字真谛。当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原文是面包),并不是指祂是面包。比喻背后的文字,是指祂提供灵粮和生命给所有信靠祂的人。

当你遇到比喻时,首先要决定比喻的类别(参考这系列的前一篇文章 -圣经的写作特色),然后解读比喻背后的文字真谛。不要忘记在上下文的亮光下作诠释。

练习:耶稣在马太福音16:19 使用了甚么比喻?这比喻所用的文字告诉我们甚么真理?

有些时候,经文会为经文中所使用的喻体作出解释(例如:启示录1:20的星和灯台),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有明确解释的经文去解读那些没有正面言明的比喻。有些比喻,例如:狮子,有多过一种含意,所以我们不可将某一含意硬套在所读的经文。我们要小心谨慎,按比喻所在的篇章和较远的上下文加以诠释。在处理和数字、宝石和颜色相关的经文时,要额外小心。.

诠释寓言

当处理寓言时,我们要先尝试找出寓言的中心真理,不要为了研究细节而迷失方向。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寓言只有一个重点。例如撒种的比喻,主要描述人对福音的基本回应。我们若企图检视每一个元素背后的含意,我们将掉进思考的浮沙池;取而代之,我们应当寻求寓言内的每个细节和中心思想的关连。

诠释寓言的另一个规则,是按主自己给寓言所作的解释(例如马太福音13:18-23, 25:14)作为解读其他经文的线索(例如路加福音15:1-3)。

练习:路加福音12:41-48(参马太福音24:45-51)忠心的管家这比喻的中心思想是甚么?

诠释预言

诠释预言时,我们亦应以经文是可读得明白的文字加以解释;除非经文内容或新约的引用显示经文含有寓意(例:比较玛拉基书4:5-6和马太福音11:13-14, 17:10-13)。当诠释预言时,要留意历史背景和上下文;亦可尝试将你所读的经文和近似的预言互相连系(例如主的日子和复辟以色列)。

大部份的预言在颁布后不久便已应验(例如:以赛亚书10:5-19 关于亚述的灭亡);部份预言在旧约时期应验了一部份,有一部份在新约时期才完全应验(例如:以赛亚书7:14);有部份预言在基督第一次降临时应验了一部份,余下的部份要等待基督再来时才会应验(例如:以赛亚书52:13-53:12)。先知可能只见到一件事件紧接另一件事件的发生,就如我们远眺高山时,只看到一座山的后面是另一座山,但山与山之间的山谷却看不见。因此,明白预言和应验之间有鸿沟,能帮助我们诠释预言。

练习:比较路加福音4:7-12和以赛亚书61:1-2,基督没有读那部份经文?为甚么?

诠释上的限制的原则

圣经有很多艰深的经文,圣经学者仍不停地辩论它们的意义。比喻、预言里的象征性文字,一些令人费解的历史或文化典故,艰深的文法和词汇,以及其它的问题,使我们不能肯定一些经文应怎样诠释。这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无知和有限。与其紧抱着一些信条作不肯定的诠释,倒不如谦卑己心,说:「我不知道」或「我不能肯定,但这是我的取向」。经文的重要性是有等级上的分别的,有些经文比其它的经文重要,愈重要的经文是愈清晰地启示的。真理的核心:神的属性、耶稣基督和祂的工作、怎样得救、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守则等,在圣经的篇章里,绝不含糊地显明。我们应将焦点放在基要的真理上,不应本未倒置。

若有怀疑,我们可以按前人的著作做基础去检视我们所得的结果。十九世纪有一位伟大的牧师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观察到一个现象,他曾这样说:「有些人经常说圣灵给他们很多的启示,但他们却极少谈及神透过他给别人的启发,这实在不合常理。」

抱持开放态度的原则

当我们读经时,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倚靠圣灵的启发。我们还需要抱持开放的态度,放下我们的神学偏见来领受神透过经文和我们沟通。

很多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并不是对经文的理解或诠释上的问题,而是对经文作道德上的回应,或怎样将经文应用在生活上。马克吐温(Mark Twain)十分明白这问题,他说:「很多人都因为不明白一些圣经章节感到烦扰,但我却因我所明白的经文而烦恼!」

Related Topics: Bible Study Methods, Bibliology (The Written Word)

Report Inappropriate Ad